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者评刊之五

(2006-10-05 22:47:28)
 我看《北京文学》(精彩阅读)的报告文学
 
进入21世纪以来,振兴文坛的呼声日益迫切和强烈,我也曾自不量力地思考过这个时代命题,看了一些杂志上的作品和专家献言后,本来就杞人忧天的我(这是不必要的),仍然没有看到文坛上有什么亮点。直到2002年初,我看到《北京文学》(精彩阅读)的报告文学,阅读兴致骤来,终于看到了振兴文坛的曙光。我猛然一醒,啊,振兴文坛是从振奋读者之心开始的。也许,振奋了读者之心才算是真正的振兴文坛,哪怕是振兴文坛的一角。《北京文学》(精彩阅读)的报告文学令读者耳目一新。太棒了!《北京文学》(精彩阅读)的报告文学。
由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主编,由傅溪鹏选编,由花城出版社出版的《2004:中国报告文学年选》,张雅文的《4万∶400万的牵挂》、吴苾雯的《我只养你到18岁》、曲兰的《老年悲歌》(节选)、徐江善的《中国,车祸之痛》(节选)、高钢的《遭遇美国教育》,入选!
由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编选、由李朝全负责选编的《2004年,中国报告文学精选》,共选12篇。张雅文的《为了拯救生命———4万∶400万的牵挂》、曲兰的《欲说还羞性教育》、郝敬堂和张红樱的《厕所革命》、徐江善的《中国,车祸之痛》,共4篇文章入选,占入选总篇数的1/3。加上杨晓升的《张穆然:生死之间说坚强》原刊华艺出版社出版的《只有一个孩子》,如果也视为出自《北京文学》(精彩阅读)的话,共5篇入选该书,约占入选总篇数的42%。另有《没有不成功的孩子》《京城反扒行动》《我只养你到18岁》《我在深圳“二奶”村的60个日日夜夜》《胡杨不相信眼泪》《一个中考学生家长的日记》6个篇目入选,约占入选总篇目的9%。
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由特邀编辑李炳银选编的《21世纪年度报告文学选·2004年报告文学选》共选8篇,曲兰的《欲说还羞性教育》和张雅文的《4万∶400万的牵挂》入选,占入选总篇数的25%。
对入选以上三本书,我向贵刊表示真诚的祝贺,对贵刊的优秀文笔和正确的编辑目光表示由衷的钦佩。因为报告文学已遍地开花,大家都在做,争先恐后地做,只有《北京文学》(精彩阅读)在大家都做的普遍之中脱颖而出,出类拔萃,这才叫水平啊!
100102 北京望京小区南湖东园1区108楼7单元201号  李绍福
 
 
   高于生活的一篇佳作
            ——评中篇小说《信访局长》
发表在2005年10期《北京文学》(精彩阅读)上的中篇小说《信访局长》(黎晶著)是一篇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且有相当艺术感染力的成功文本。
漫天的风沙,不起眼的小门脸,在风中摇摆的漆皮剥落的信访局牌子,把走马赴任的新信访局长魏昌明放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且一走下破旧的吉普车,正巧碰到信访局的牌子在狂风中落地折断,使读者的心一下子就悬了起来。但是,早有准备的魏昌明从容不迫地抱出一块金灿灿的黄铜牌匾挂了起来。且看新局长如何“改换门庭”,我急切地读了下去。
魏昌明一到信访局就把衙门大堂似的信访接待室改造成能和来访者平起平坐、促膝谈心式的格局。这不单是形式的变化,“体现了我们党的作风”。我曾鼓足勇气走进本地政府一次信访日的接待室。好家伙!政府要员、各有关局负责人一字排开,威严地坐在办公桌前,而我孤单无助地面对他们,很有点受审的感觉,和他们之间似有万重层峦叠嶂,哪里还敢和他们“交心”?魏昌明的这一举动,当然叫我感动,拉近了我们心灵的距离,因而就怀着一种相知的亲切,畅快地读了下去。
有人说,中篇小说靠的是精彩的故事。这不假。但遗憾的是,现在有些小说,似乎只是为故事而故事,看似热闹,但却淡而无味。黎晶不是这样。他也在讲故事,但把一个个故事都升华成艺术的细节;在运用这些细节时,当然不像我叙述得这样干巴,更不是好人好事的罗列;而是把它当作人物形象的有机成分,一个细节就是人物性格的一个侧面,合情合理地连贯在一起,自然天成了一个真实可信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这个形象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是空中楼阁,她来自生活,又高于生活。从行文中我真切地感受到魏昌明工作的激情来自强烈的责任心,来自对党对百姓的爱。作者笔端的公仆形象符合人民的理想和向往,是现实的需要,是时代的主旋律,充分体现了一个作家的良知和责任心。
许多方家都在大谈小说的技巧,万变不离其宗。不管什么技巧,必须为塑造人物服务,人物站起来了,作品就活了,主题就鲜明起来。这里我重点谈谈黎晶让我折服的“悬念”运用。魏昌明上任就碰到了冤家对头赵东生来上访。那年,知青魏昌明为安排工作求到了赵东生家门口,却被赵放出大狼狗撕破了心爱的军大衣,这比吃闭门羹还冷酷得多的仇恨当然会刻骨铭心。现在大权在握的魏昌明如何处理赵东生上访的问题,成了检验魏昌明情操的试金石。作者留下了这个悬念,读者时时牵挂着它。经过大量细节的铺垫,主人公高大的形象已经跃然纸上,而此时,魏昌明不计前嫌,到医院去探视赵东生,甚至牺牲和朋友二臭子多年的交情,也为赵东生追回了三万元。而赵东生则把三万元赠送给县敬老院。这的确是画龙点睛之笔。如果把解决赵东生的问题放在文章前面处理,非但不可信,也没有放在文章最后有力。这一笔为魏昌明的公仆形象又增添了光辉,加深了艺术效果。纵观整篇小说,结构处理上可谓匠心独运,布局巧妙,严谨适度,没有多余的枝蔓。
尽管作者的叙述镇静、准确,有力透纸背之功,放射着打动人心的深沉力量;但,可能受我自身审美判断力的局限,觉得语言功力还弱了点,读起来不甚解渴。我突然想起了海明威的《老人与海》。魏昌明面对复杂多变的人世之“海”,理应比老人有更多的思考与心理活动。如果作者再适当多一些心理描写,对于升华魏昌明的精神境界,肯定大有裨益。
474150  河南省邓州市卫生防疫站  徐君泽
 
  学院的骨架  口语的外衣
      ——从祝相宽的《说话》说开去
《说话》是祝相宽发表在《北京文学》2005年第8期上组诗中的一首。堪称过目难忘,一下子记住了祝相宽这个名字。全诗三节,20行,全是用“口语”来写的。并且每节前四句都有一个跟“我说些××××的话”,充分地运用了民歌中的、传统诗中的“重复”来表达。语言特色是明显的。我称这叫“口语的外衣”。再就是这首诗的构架也相当严密,三节形式字数完全一样多,框架完全一样整齐,这就是我所称的“学院的骨架”。一首诗有学院的骨架,有口语的外衣,就是一首完美的诗歌,就大的方向来说,我认为这就是中国诗歌发展的一种走向。
由《说话》我又想到了余光中的很多诗,如名篇《乡愁》《民歌》等都是学院的骨架,口语的外衣。最让我忘不了的是他的《水草拔河》。它第一节:“如果时间是一条长河/昼夜是涟漪,岁月是洪波/滔滔的水声里/是谁啊,隐隐在上游叫我/是谁,明知我不能倒游/日日,夜夜/却叫我回家去。”第二、三节中,形式同前一节一样,中间只是把“上游”换成“中游”、“下游”,把“倒游”换成“停留”、“拒绝”,把“回家”换成“上岸”、“追过”;充分地发扬了民歌中的重复特色,直到最后一节点明主题,“只有我,企图有一根水草/从上游到下游/从源头到海口/与茫茫的逝水啊拔河”。诗人用形象的水草拔河来表达他的观点:人类,其实是在与历史拔河,与时间拔河,与生活拔河,与死亡拔河,与命运拔河!这么大的主题,余光中却用口语表达得淋漓尽致,痛快酣畅!
纵观中国诗坛,有人坚持要走“口语”写作的道路,有人坚持“学院”写作的道路,“口语”写作也罢,“学院”写作也罢,反正有一条,如果“口语”变成“口水”或者“学院”变成“血栓”,则毫无前途、道路可言了。这就是为什么我非常赞同青年诗人江非的观点:让“学院”的骨架穿上“口语”的外衣!
说白了,让“学院”的骨架穿上“口语”的外衣,就是我们多年来追求的一首诗,要有精美的构思和完美的形式。再回过头来,好好品评祝相宽的《说话》,余光中的《水草拔河》,真有一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喜悦之感。虽然这之前我不知道祝相宽的名字,也不认识他,可是读了这首诗,立马就把我们拉近了,我们的心灵沟通了。当我读到这首诗的每一节后面之时,都击节赞叹一次———“只是遇见狗呀屎呀———我不想说半句话”、“只是在官呀僚呀面前———我怎么就不敢说话”、“只是在父亲母亲身边———我怎么也说不出话”。除了这首《说话》之外,其他几首也有可圈可点之处,《想起葵花》《牵狗的女人》引起了我很多联想!我读诗不管是名人写的还是名不见经传的人写的,只要是能激起我创作欲望的,能给我带来精神愉悦的,能说出我想说而未说出来的话语的诗,我都认为是好诗。
由《说话》到《水草拔河》,我还想到另外一个话题,这也是关系到中国新诗发展的一种走向问题,那就是关于新格律诗的创作。目前刘章在《中华诗词》上开设了一专栏———格律体新诗,引起了诗坛的关注,我是极力赞成和支持这一行动的,我甚至建议《中华诗词》能将这个栏目再扩大两个页码。说不定这种格律体新诗会成为一种定式,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起码这是一种有益的探索。这也是对闻一多、何其芳所提倡的新格律诗的一种发展和延续。
         100036北京定慧北里8号楼3-202室 陈有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