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轴线的对称与不对称
从万春亭面南而望,是一片规模宏大又庄重的黄灿灿的宫殿建筑群,这就是紫禁城。在万春亭上可以看到景山以南的建筑群的线感是由紫禁城的神武门、内朝中路的乾清宫、乾清门,外朝的保和殿、中和殿和太和殿,再往前就难看到了。但可以用心去眺望,太和殿再南是太和门,五凤楼,端门,天安门。中轴线最南端是外城的永定门。永定门被拆后复又建起,让人感慨万千。
从万春亭面北而望是地安门内大街,然后是鼓楼和钟楼。地安门是皇城的北门,可惜也是已经不复存在了。
北京的街巷大多是正南正北。当然,说正南正北也包括了正东正西的含意。在外省市打听道路时,常被告知如何左转右拐。而在北京问路,北京人不说左右,而是告诉你向南向北或路东路西。北京人方向感很强。旧北京时,比如三轮车工人蹬着车由北向南到路口要往右拐时,如发现正好有人在道上,他不是大喊让开,而是提高点音量小呼一声说“西去”,意思是说我要往西边拐。前面的人听了,马上就知道后面有车要右转弯,随即设法避开,绝不会有所冲突。在方位表述上,北京人只说东西南北,而不说左右上下。北京人有了这样的指路说话习惯。北京也有不是正南正北的街巷。但是大凡这样的地方,在地名中的汉字本身就预先表现出来,告诉你这条街不是正南正北的。比如烟袋斜街、高粱桥斜街、李铁拐斜街以及白米作斜街、樱桃斜街等。方方正正的街巷布局与中轴线组成了四平八稳的北京行政结构印象。
北京城修造之初,设计思想就是以中国传统的对称理念为布局原则,这个原则在作为宫城的紫禁城的构造中完美到了极致。对称常会给人一种不可侵犯的永久感和稳重感,能充分体现出皇权的庄严。但是明朝修建北京城是在元大都基础上的增制和改造,而不是把一切全部推倒后重来。所以中轴线结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对元大都的旧都城旧宫城有所妥协。这就形成了在局部上中轴线表现较为完美,而在宏观上,对称的意义有时就会使人感到较为宽泛。
北京外城有个天坛,是处很重要很有名的建筑群。但天坛却不在中轴线上,而是处于中轴线外的东面一侧。尽管西侧有个先农坛,但并没有形成文化内涵意义上的对称。那么地坛在哪里呢?原来在内九城的安定门外,也是不在中轴线上,但却形成了与天坛的南北呼应之势,是南北对称的结构。北京另有日坛月坛各一处,分别在内九城的朝阳门和阜成门之外,居北京城的东西两厢。天地日月四坛形成南北东西的对称,从这点看,看似与天坛对称的先农坛又成了个孤坛,无称可对。
再举个例子,北京城有两块水域,一是在紫禁城以西又北,即南海、中海和北海,总的叫做太液池。而紫禁城以东却没有一块水域与太液池相对称。但如果我们不受这种纯几何学对称理念的束缚,我们就会在北京城的内城西北方位发现另一块水域,这就是北京城内的什刹海。什刹海由前海、后海和西海三部分组成。什刹海和太液池首尾相通,它们的分界是地安门西大街。地安门西大街一线原先不是大街,是皇城北面城垣的所在。所以,太液池和什刹海虽然互相通连,对于皇城来说却是一里一外。所以,南海、中海和北海被叫做内三海,而把前海、后海和西海称为外三海。两块水域都在中轴线的偏西偏北一侧,却有着内外意义上的对称。
北京皇城在内城之内,其中又包含着宫城。皇城东西南北四个门,分别叫东安门、西安门、天安门和地安门。天安门和地安门在南北中轴一条线上,但东安门西安门的连线却不能与中轴线交成直线,说明东安门和西安门并非对称在中轴线的两边,它们不是在正东正西一直线上。东安门在宫城的东华门以东,两门位置直相对照,近在咫尺。由于不对称,我们在皇城西侧的相应位置无法找到西安门,相应位置正好是太液池的中南海所在。太液池是元大都的遗留,原是大都皇城的核心部分。明朝修造紫禁城,西宫城紧靠太液池,但并未填海造门,而是把西安门开在了皇城的最西北角处,即现在的西什库大街南口以西,与紫禁城的西华门相去甚远,几乎到了西四牌楼。这样看来,北京城的内九城、皇城和紫禁城并非互相对称居中,而是皇城在北京内城南侧偏西,紫禁城在皇城中居南又偏东。所以,北京城的中轴线并非绝对中轴线,它并没有东西两厢平划北京城而是居中偏东。所以,东单西单,东四西四,东直门西直门,朝阳门,阜成门乃至东长安街西长安街的中轴对称更真实的乃是一种概念上的对称。
对称的美感应该是在人的视觉所及范围之内。在天安门至正阳门一线上,天安门广场被理解成东西两块。在传统的左祖右社的对称礼制文化思想规范支配下,北京城建筑时的设计者在天安门的东西两侧分别设置了太庙和社稷坛,就是现在的劳动人民文化宫和中山公园。天安门广场扩建改造,当时的设计者照样是遵照了左祖右社的传统礼制文化思想规范,把历史博物馆置于东,人民大会堂置于西,形成了与太庙和社稷坛传统文化结构的统一。这样,天安门、金水桥、国旗杆、纪念碑、纪念堂以及正阳门的城楼和箭楼,正南正北,多点一线,形成了真正实际几何意义上的中轴线。这种几何意义的中轴线只与紫禁城的中轴线形成贯通。
东单西单东四西四
东单、西单、东四、西四,这是北京的四处地名。这四处地名不是街名,也不是胡同名,而是特定指代某一地域。东和西都好理解,就是方向方位的意思。那么“单”和“四”是在说什么呢?
我们先来看一看老北京的街市。
早先,在老北京的街头,到处可以看到一种建筑物,就是牌楼。
牌楼这东西孤立存在好像没有什么意义,它不是建筑物的主体,它是要对主体建筑物形成提示和点缀,形成对主体建筑物的引领与烘托。北京的牌楼常常是在街口上、宫院内、寺庙前以及陵寝或桥头。
那么,牌楼到底是什么样子呢?我们说牌楼是站立着的平面建筑。建筑本身都是立体的,牌楼何以是平面建筑。
作为建筑,比如房间,高度多少,左右多宽,然后是进门后能够向前迈多远,叫进深。有了这几个尺寸,这就是个三维的立体概念。而牌楼这种建筑,只有宽和高两个参数,有宽高,没进深。站在屋门前,向前跨一步就进入了房间。而如果站在牌楼底下向前跨一步,迈进的同时就是迈出。因为牌楼的进深只是它建筑材料本身,比如立柱的直径,柱基的厚度,实际的空间宽度等于零。
这样一说,大约就可以明白了,牌楼就是个没有门扇只有门楣和门框的门。可是这种门又和真正意义的门不相同,这种门常常是肩并肩一联三五个,都是单数。三个的,是三间四柱,五个的,是五间六柱。但不管三个或五个,都有主位和次位,中间的高阔,两侧的略欠。
有书上说牌楼又叫牌坊。这个话似乎有点欠妥当,牌坊和牌楼有相似的地方,但牌楼和牌坊终究不相同。
牌楼和牌坊的区别不在于建造手段和材料,而在于形式和用途。在形式上,牌楼有个顶。所谓有个顶,就是横楣上端有个盖,是屋顶样的构造,有瓦领,有溜水沟,同时也有前后檐。不过前后檐间亦无距离可言,一脚迈进即迈出,一步可跨前后檐。而牌坊上端没有顶。比牌楼更具平面感,横楣没有遮盖,立柱直直指上天。牌楼的作用是点化和装饰,强化视觉感受,提醒对主体建筑物的注意。而牌坊更直接的功用是记录荣耀,表彰品行、述说成就与功德。所以,旧北京街上所见的那种标题性的建筑是牌楼而不是牌坊。
北京城内路口桥头的牌楼,随着交通的发展而被陆续拆除。早些时候,东西长安街,东西交民巷,阜成门内大街,景山前街,文津街北海大桥这些地方都有牌楼存在。牌楼拆除了,除了少数传袭下来的地名中还可以感到旧时牌楼存在的痕迹外,大多连名带影都已进入历史资料中。
东单、西单、东四、西四,这几处地名就是老北京传袭下来和牌楼相关的地名,其中实实在在地就含着“牌楼”两个字。
现在被叫做东单和西单的地方早先各有一座牌楼,都是四柱三间。东单这边的位于现在东单路口以北,面南面北,东四跨街而立,车马人等从楼下往来。西单那边的在现在的西单路口以北,形式构造与东单的相同。旧北京时候,东单西单不如现在有这样多光彩夺目的高阔大楼。所以,在不宽的街市和几乎平面的城市建设结构中,牌楼就特别地显眼了。牌楼本身也就成了所在地域的地物指代标志。单就是单独,单一的意思。由于这两个地方都有这样一个单牌楼,这便成了这两处的地域代词。再加上方位方向指代,便有了东单牌楼和西单牌楼的叫法。如果没有特定的补充说明,那么东单牌楼、西单牌楼就不是指牌楼本身,而是指牌楼所在的那片地方。生活语言长期使用后,在不被误解的前提下常常发生简约。于是东单牌楼西单牌楼渐渐变成了东单和西单,省掉了牌楼两字。
弄明白了东单和西单,东四和西四就不再难懂。“单”是数字的概念,“四”就更是数字。就是说,东四和西四那地方是分别各有四座牌楼的。
那么这四座牌楼都在什么地方,都是怎样列置的呢?
从东单牌楼一直向北约四华里,即有个四通八达的路口,东至朝阳门,西通北海紫禁城,北面可达雍和宫。在这个路口上,老北京时候有四座牌楼,分别处在东西南北四个路口,也是四柱三间。四座牌楼高大壮观,仿佛四屏门防,守定四方街口。站在这里。四座牌楼可以一目了然。东四牌楼就成了这一带地理方位的代称。
北京城西侧也有这样四座牌楼,方位式样与东面的互为对称。位置在西单往北与阜成门内大街交接处。列置构造与东四的相同,形成西四牌楼。简约了的口语中,同样是省掉了牌楼两个字,这便有了东四和西四。
但在以往的北京口语中还有“单牌楼”和“四牌楼”的语词。这种用法中虽然是没有指定出方位,但在具体对话中也不会发生误会。比如在崇文门、东单一段有人要雇车。人家问您去哪儿,这边答说上四牌楼。这位说,行,您上车吧。到了目的地,一看是东四牌楼,保证是雇主的要求,不会错。因为雇车———现在叫打车———的那地方距西四牌楼远而离东四牌楼近。如果雇主在东单这边要去西四牌楼,就一定要把“西四”两字带出来。光说四牌楼,光说单牌楼,所指方位必是近处的。说得含蓄,但听得明白。这是使用上的习惯,这时的车主和雇主保证都是守家在地的北京人。
至此,对东单西单东四西四可以不再为难了。
再赘说几句。在北京城里还有个把牌楼两字叫进地名里的地方,那就是前门大街北端紧靠前门箭楼这一带。这一带地方早先被叫做“五牌楼”。但五牌楼不能比照四牌楼和单牌楼那样去理解。五牌楼不是五座牌楼,而是东西横跨街心的一联六柱五间的单个牌楼。五牌楼拆了以后,五牌楼的叫法也跟着消退了。代之以前门二字。不过现在五牌楼又在大致原来的地方重新建了起来。这大约是出于旅游经济的考虑。北京人的生活其实并不再需要这座牌楼。
王府井大街
从故宫东门东华门向东约300米,早年间有个门楼牌坊,叫东安门。东安门早已拆除,现只留有地名。从东安门再向东大约200米,即遇一条南北走向的繁华的商业街,就是王府井大街。
早在辽金时代,王府井大街这地方是片荒芜之所,元王朝定都北京———那时叫大都,不叫北京———为沟通南北两向交通,修造了一条道路,这便是现在王府井大街的前身。
王府井大街北起美术馆五四大街东口,中经灯市口大街西口和东安门大街东口,南到东长安街北侧东方广场和北京饭店处,全长约两千米。显然,王府井大街分为三段,即五四大街东口到灯市口大街西口为北段,再往南至东安门大街东口为中段,从东安门大街东口到长安街,此为南段。
其实,最早最原始意义上的王府井大街,指的只是现在王府井大街南段。
明永乐初年,朱棣皇帝开始大规模营造北京城和建造皇宫,同时在北京择地修造王爷公主们的宅邸。有史料记述王府完工的情况,说明永乐十五年六月兴工,“于东安门下东南建十王邸,通为屋八千三百五十楹”。东安门下东南,即东安门外东南方位,这正好就是现在王府井大街南段这一带。
关于永乐年间建造十王府,有人说是十座王府,有人说是第十王的王府,也有人说是众多的王府。虽说法不一,但第十王的王府说法恐难立足。因为一家王府八千余屋,王府之巨,几敌紫禁城,这不太可能。况且,这一带至今留有的霞公府、大阮府、帅府园、乃兹府等地名,也说明这一带自古以来不会只是一家王府。现在的协和医院、医科大学以及中央美术学院等处也都是清廷沿用明朝府邸用地或增建王府用地的旧址。现在王府井大街上的东安市场,虽再难见王府遗迹,但曾也是明朝时的王府用地,清初成了吴三桂的平西王府。
明永乐帝在这一带修了十王府,这一趟街便有了十王府街的叫法,后又简说成王府街。到清朝乾隆年间,给王府街加了个“大”字,叫成了王府大街。这一带仍是皇室王府的集中地。
北京这块地方,历来吃水都不容易。在通用自来水之前,北京老百姓用的一直都是井水。那时候,北京的大街小巷里,水井随处可见。但北京的井水苦多甜少,紫禁城内也多有水井,但宫内用水却是要从北京西北的玉泉山往回运。但是,说水苦,并不是说水如中药汤,说水甜也不是说水如加糖饮料。苦水是说水中杂质多,直接入口不适宜,然洗衣做饭无大碍。而甜水,水质清洌,口感舒适,无妨直接饮用。
王府井大街南段曾有两条街巷,叫大甜水井和小甜水井,是因巷内井水清洌甘美而得名。可见北京城里,有井并不稀罕,得甜水井却不容易。而王府井大街这里,却是可以挖得甜水的地方。可以推测,明清两朝,权贵们在此处建造府邸,一是此处距宫城较近,便于朝府之间出入往复,再就是看中了这一带的地下水。建筑王府,用水的事情必在策划之中,挖井是必须的工程。这条街上便有了专供王府家用的水井。
地名常常是历史文化的载体,许多地名都是出于人或物的典故。前井、西井、三眼井、金井、沙井、琉璃井、黄井、高井、罗家井,还有上面说的大甜水井、小甜水井,北京带井字的地名实在太多了,全都是重在井的存在。北京最出色的带井字的地名就是王府井。大街所以叫王府井实在也是重在井,是因为这条街上有王府家用的水井,而不是因为又有王府又有井。
但王府井大街的井到底在哪里?曾有人推断在街中段路西一家楼院内,但终不知是否正果。90年代王府井大街大规模更新改造时,又把王府井之井的位置约定在街西与东安门大街东口相接的便道某处,在地面上铺了一个铸有定论性文字的铜制井盖,成了“王府井大街之井在此”的标志。这又不免有些臆造附会的嫌疑。曾有人说这里水井多,故叫王府井,现又说这里有这样一口井,才叫王府井,其实都不足信。后者更有旅游经济中的造假仿古之嫌。刚才讲了,井在北京并不是稀罕物,关键不是这条街上有过多少井,也不在于这井位到底在何处。王府井之所以叫王府井,是因为这条街上曾有过王府人家用的井。
我们上面说的王府井大街,是指现在的王府井大街的南段,也就是最早最原始意义上的那段王府井大街。这段大街长约800米,而现在的王府大街全长1800米,比原本伸延了一倍还要多。北段原叫王府大街,也曾因有洋人府第而叫过莫里逊大街。解放后又恢复叫王府大街。中段叫过丁字街,又叫过八面槽。关于八面槽的出处,说法不一,但多离不开这里曾有过专门用于饮马的水槽。至今年长些的老北京人仍管现王府井大街中段叫八面槽。文革之前一次北京地理地名的整理整顿中,八面槽不再叫八面槽,统归北段叫王府大街。这样现在这条街就成了两段,以东安门大街东口为界,北面叫王府大街,南面叫王府井大街。90年代那次街市改造,工程延伸到灯市口大街西口,重新规定地名时,把王府大街也纳入了“井”内,便有了如今皇城脚下南北一线贯通的近四华里的王府井大街。
王府井大街是条古老的大街,如果从元大都开拓交通那时候算起,已有700年历史。在形成当初,王府井大街毫无商业意图和动因。作为北京商业地域结构中的一部分,王府井发展较晚,直到清末以后,这地方才逐渐开始有商业店铺出现。而在这以前,王府井南段街面两侧多是王府、衙署、练兵场以及寺庙、民宅和闲置空地。如今的王府井大街已无法再见当初面貌。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