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州看桥
张成起
出石家庄南行,越栾城达赵州,沿308国道再前行约5华里,便是赵州大石桥的去处了。
我知道赵州有座大石桥似乎应是孩童时代的事。一曲男女二人对唱的“小放牛”河北地方小调,使我不仅在童年就知道了“赵州石桥鲁班修”,而且还牢牢记住了“张果老骑驴桥上走,柴王爷推车辗了一道沟”的神话故事。而真正搞清赵州桥原为隋代工匠李春所修,却是近几年的事。
出游观景,我历来喜欢“天马行空,独往独来”。但几次陪同外地客人到赵州看桥,却皆因随导游在如蚁游人中脚步匆匆,终了总留下一丝挥之不去的未尽意之憾。于是今年初下定决心,要专门到赵县住上一晚,为的是方便早晚桥畔无人时独自看桥。
今年春末夏初的一个周末,我如愿前往。
车行一路,我一直在想:且不说当今世界上的各种桥梁有多少座,大概不会有人能说得清,就是中国境内到底有多少座桥,大概也很少有人能说出一个准确的数字来。而横跨于华北平原乡野阡陌间极普通的小河———洨河上的一座石桥,却早在1961年即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宝(保)”。30年后又被代行国际性土木工程的权威组织———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认定为“国际土木历史古迹”,并赠牌竖碑,称之为“国际土木工程里程碑”。目前全世界能入此列的建筑也仅为12处,而赵州桥则是我国能够入围建筑中的唯一,由此已足见这座石桥的价值所在。暮春之夜专程探访,也算不虚此行价有所值了。
随着暮色的降临,我驱车来到了赵州桥畔。红日西沉,倦鸟归林,群虫鼓瑟,雄蛙孤鸣,微风轻拂,淡月如钩。田野麦花飘香,苍茫暮色中的静谧,对久居喧哗闹市中的人已是一种久违的奢华享受。作为地方名片和形象大使的千年古桥结束了一天的忙碌,静卧于碧水如镜的洨河之上,在朦胧的月色中沐浴着似脂如玉的胴体。凝目远眺,一座用远古顽石砌造而成的大桥竟是如此的晶莹剔透:大拱如半月,小拱巧飞旋;如玉龙饮涧,似长虹悬天。当年的设计者和建造者们用最原始的普通石料和以最简单的几何线条,却把一座方便人行车驶的石桥装扮得如此的如仙似梦,空灵秀逸,不得不使人惊叹古人的鬼斧神工。“谁掷瑶环不记年,半沉河底半高悬。从来兴废如河水,只有长虹上碧天”(清"张士俊)。不舍昼夜的洨河流水带走了千秋百代无尽的记忆,但一座千年石桥却在向一代又一代的后人讲述着它的缔造者李春的故事。
静静地走近石桥,悄悄地踏上光洁的石条桥面,小心翼翼地抚摸着那一根根做工精细的石雕竹节望柱,贪婪地默读着那一块块精湛绝伦的石雕栏板:那一条条活灵活现的蛟龙或相互缠绕,或游玩嬉戏,若飞若动,惟妙惟肖。其雕刻风格古朴豪放,意境深厚,刀法苍劲,刻工精细,把隋唐时期的深厚严格、矫健俊逸的石雕艺术一展无余。
假公务之便我曾多次到过江浙苏杭。江南水多,桥自然就多。在我的印象中,“小桥,流水,人家”中的桥大都小巧玲珑。就其形体而言,有的如半月浮云,有的如马蹄倒扣,有的甚至如红日悬涧,似满月出海。总之,无论是桥拱还是桥面都是一道弧度极大的弯弯的虹。配上桥畔几株依依垂柳,半树嫣红的桃花,桥下随水而荡的一叶扁舟,再有溪边一群绿衣红袖浣纱戏水的少女,这应是一幅绝妙的江南水乡图。
不过我总觉得这些小巧玲珑弧度很大的小桥,美则美矣,若仅供过客通行也许尚可。但年老之人或再遇上雨天苔滑,上下桥可能会多有不便。若桥上行车,如此大的上下陡坡会给驭手带来诸多的麻烦。也许江南人出行习以舟楫代步,他们所想的主要是桥下能够行船,于是我的担心就又变成有几分讨人嫌的多余了。
赵州的大石桥是建在隋代的皇道———相当于今天的国道上。这条皇道南连东都洛阳,北达涿郡燕京。桥上通行的不仅有推车挑担的当地百姓,还有骑驴乘轿南来北往的文人骚客,既要考虑方便皇帝龙车凤辇的巡视出行,又要满足大车小辆的南北易货。若把赵州桥也修成江南那种纤纤细细的高拱小桥无论如何是使不得的。而赵州桥设计者的精明,就在于他不仅使这座拱跨37.4米,桥长50.82米、桥宽9~9.6米,净矢高7.23米的单孔拱桥这个庞然大物既保持了江南小桥的灵巧俊秀,又以拱上加拱的特殊设计和建筑工艺使大弧拱形桥面变成“坦途箭直千人过,驿使风驰万国通”(宋"杜德源)的平坦大道。大拱两肩四个小拱的设计,不仅把拱形桥面撑平,而且提高了汛期河道的行洪能力,还节省了建桥的石料,又减轻了桥身的自重。这“一举四得”的巧妙设计凝聚着祖先超人的智慧。而西方国家出现类似的拱桥则是1200年以后的事了。
据史料载:赵州桥自隋文帝开皇年间(公元591~599年)建成算起,至今已历经1400年。一直到1984年因出于对历史文物保护的原因而停止使用的1380余年间,它虽没有像神话传说中真正承受过柴王爷和张果老召来的日月星辰和三山五岳的重压,但桥上着着实实地行驶过皇帝出巡时的龙车凤辇,迎送过南来北往的商贾游客,背负过金戈铁马的北征,承载过隆隆炮车的南下,留下过几多文人骚客的墨迹,更洒下过荷锄赶牛人的点点汗斑。“长流不断东西水,往来驿驰南北尘”(宋"谦甫)。一座石桥阅尽了1400年的王朝兴废,惠及了千秋百代的赵州黎民。在世界现存的所有古桥中,论年叙庚赵州桥也许不是最长寿者,而若就其有效的服役年限,大概无出其右者。
自隋代以来的1400年间,唐、宋、明、清四个朝代中曾相继有过对石桥的七次修缮。其中除宋治平三年(公元1066年)因大桥“岁久乡民多盗凿铁,桥遂欹倒,计千夫不能正”,而由真定(正定)一位名叫怀丙的和尚“以术正之使复故”外(《宋史"方技下》),其余的六次修葺仅限于局部更换桥面长方条石及桥两侧的望柱护栏,而桥基座及桥体仍是出自隋朝工匠李春之手的原装。经用现代技术测试后中国近代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老先生认为,在相当于当代二级路标准宽的桥面上(9~9.6米),现在仍能承载8吨重的车辆通行,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令世界瞠目的奇迹!
随着现代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人们在一遍遍地惊叹着使天堑变通途的一座座雄伟壮观的大桥的落成,也在不时地诅咒着一堆堆“豆腐渣”掩盖下的腐败。曾有不少人推测,按现代工程学计算,以赵州石桥的桥身自重而言,它的桥基应是由地下很深的地桩支撑,而且桥基的地下深度应与地面桥高大体相近。就连古人“月魄半轮沉水底”(元"杨涣)、“半沉河底半高悬”(清"张士俊)的诗句中,都以为在水底应该有桥的另一半。但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在1979年组织的对赵州桥桥底基础钻探勘察的结果却令科学家们跌破眼镜:如此宏伟的一座石桥,它的桥基深度仅为1.549米,桥基长也不过5米,而且桥基就建在了没有经过任何工程处理的天然土层上!
我心中不由得暗叹着古人的聪明才智。在科技并不发达的1400年前的隋代,我无论如何也想像不出当年的李春是否具备什么高等学历,也不知道他具有何种高级技术职称,更不知他用一种什么先进的仪器对桥基的地层进行了科学的探测,用多快运算速度的大型计算机进行过力学计算,从而得出了被今人称之为“第四纪冲击层亚黏土”对桥基的承载力的数据。看到今天那一群群如过江之鲫由工厂化生产出的速成硕士博士,看着那一堆堆可以车载船装以铜充金的“高工”证书,总觉得如芒在背,齿冷不已!
在漫长的1400年间,中原大地发生过多少次洪水和地质灾害,我无暇去搜集资料查证。但仅就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半个多世纪中,华北平原能数得上来的自然灾害就有1963年和1996年两次特大洪水,有1966年邢台和1976年唐山两次七级以上的强烈地震,房倒屋塌残垣断壁的惨景至今依然历历在目。而历经千年风雨的古桥却依旧岿然不动地在默观着滚滚而过的洪涛,乜视着神秘地光掠过后的地动山摇。经工程科技人员精心测量,石桥历经千载重压和数不尽的地祸天灾,南北两座桥基的沉降差竟未超过5厘米!至此我不由得想到,当今的科技水平比1400年前要高超得多,工程所用的原材料更是1400年前所无法比拟的。而当今有的建筑物的倒塌速度却超过了建设该建筑物的脚手架的拆除速度。若李春在天有灵,一定会发出“黄鼠狼生耗子”的哀叹!
前几次陪外地朋友到赵州,曾看到古石桥东侧约50米处有一座新桥。该桥系钢筋水泥结构,1982年建成,现为因保护古桥而车辆禁行后的公路替代通道。也许当初该桥的设计者很想用现代技术和建筑材料“克隆”一座赵州古桥,所以在桥的造型上如古桥一样,跨河单孔一大拱,南北两侧的桥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若没有古桥的比衬,乍看倒也颇有几分古风雅韵。但若真正比照古桥细端详,总觉得有一股“东施效颦”的味道。论桥龄,此桥仅年方二十,当属风华正茂的年华。但斑驳脱落的水泥浇铸桥体和锈迹斑斑的裸露钢筋却使其无形中增添了几分龙钟老态。论辈分这座桥应算是古石桥的第N代孙了,但我敢断定,它的寿命是不会太长的,“白发桥”送“黑发桥”的结局是注定的了。古桥若魂存有知,一定会泪溢洨河!
一弯新月悄然西沉,暮暮夜色中的古桥渐渐隐去。我伫立洨水河畔默默沉思:除秦朝之外,隋朝作为我国历史上最短的一个封建王朝,立国仅经两帝37年(公元581~618年)即亡。但留给国人今天仍能向世界引以为骄傲的,除了一座人马通行了近1400年的赵州大石桥,还有一条纵贯南北的京杭大运河。今天的我们终究会成为明天人的祖先的。我们作为明天的祖先又将会给子孙们留下些什么呢?
回到住所,昏黄的灯光下,酒意沉沉中漫不经心地翻阅赵县的朋友送给我介绍赵州古桥的资料。文中称:“安济桥,又名赵州桥,当地俗称大石桥”。我觉得如此介绍似有本末倒置之嫌。赵州桥原本建于隋代,而“安济桥”之名的出现则是500年后宋朝元祐年间的事。当年宋哲宗赵煦出巡路经此桥,惊异其奇特,遂取“利贯金石,通济利涉,安全渡过,万民以福”之意,御赐“安济”之名,颇有皇帝炫耀自己济世安民的味道。但桥乃隋代所建,与宋代赵煦何干!据我所知,桥的命名一般或以河冠名,如长江大桥、黄河大桥之类;或以地冠名,如在长江大桥前冠以“南京”“武汉”,黄河大桥前冠以“郑州”等;少数或以人冠名,以示对桥的建造者或某位历史名人的纪念。当然有了桥以后,又会出现以桥为名的村落,如现在赵县的“石桥村”即为此例。所以我认为倒不如仍把“赵州桥”作为正名为宜。虽然在1961年国务院公布全国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沿用了“安济桥”之名,而美国人在将其确定为“国际土木工程历史古迹”时却仍以“赵州”冠以桥名,我倒觉得如此之举或许比中国人更聪明些。
2005年5月于石家庄
责任编辑 白连春
我知道赵州有座大石桥似乎应是孩童时代的事。一曲男女二人对唱的“小放牛”河北地方小调,使我不仅在童年就知道了“赵州石桥鲁班修”,而且还牢牢记住了“张果老骑驴桥上走,柴王爷推车辗了一道沟”的神话故事。而真正搞清赵州桥原为隋代工匠李春所修,却是近几年的事。
出游观景,我历来喜欢“天马行空,独往独来”。但几次陪同外地客人到赵州看桥,却皆因随导游在如蚁游人中脚步匆匆,终了总留下一丝挥之不去的未尽意之憾。于是今年初下定决心,要专门到赵县住上一晚,为的是方便早晚桥畔无人时独自看桥。
今年春末夏初的一个周末,我如愿前往。
车行一路,我一直在想:且不说当今世界上的各种桥梁有多少座,大概不会有人能说得清,就是中国境内到底有多少座桥,大概也很少有人能说出一个准确的数字来。而横跨于华北平原乡野阡陌间极普通的小河———洨河上的一座石桥,却早在1961年即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宝(保)”。30年后又被代行国际性土木工程的权威组织———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认定为“国际土木历史古迹”,并赠牌竖碑,称之为“国际土木工程里程碑”。目前全世界能入此列的建筑也仅为12处,而赵州桥则是我国能够入围建筑中的唯一,由此已足见这座石桥的价值所在。暮春之夜专程探访,也算不虚此行价有所值了。
随着暮色的降临,我驱车来到了赵州桥畔。红日西沉,倦鸟归林,群虫鼓瑟,雄蛙孤鸣,微风轻拂,淡月如钩。田野麦花飘香,苍茫暮色中的静谧,对久居喧哗闹市中的人已是一种久违的奢华享受。作为地方名片和形象大使的千年古桥结束了一天的忙碌,静卧于碧水如镜的洨河之上,在朦胧的月色中沐浴着似脂如玉的胴体。凝目远眺,一座用远古顽石砌造而成的大桥竟是如此的晶莹剔透:大拱如半月,小拱巧飞旋;如玉龙饮涧,似长虹悬天。当年的设计者和建造者们用最原始的普通石料和以最简单的几何线条,却把一座方便人行车驶的石桥装扮得如此的如仙似梦,空灵秀逸,不得不使人惊叹古人的鬼斧神工。“谁掷瑶环不记年,半沉河底半高悬。从来兴废如河水,只有长虹上碧天”(清"张士俊)。不舍昼夜的洨河流水带走了千秋百代无尽的记忆,但一座千年石桥却在向一代又一代的后人讲述着它的缔造者李春的故事。
静静地走近石桥,悄悄地踏上光洁的石条桥面,小心翼翼地抚摸着那一根根做工精细的石雕竹节望柱,贪婪地默读着那一块块精湛绝伦的石雕栏板:那一条条活灵活现的蛟龙或相互缠绕,或游玩嬉戏,若飞若动,惟妙惟肖。其雕刻风格古朴豪放,意境深厚,刀法苍劲,刻工精细,把隋唐时期的深厚严格、矫健俊逸的石雕艺术一展无余。
假公务之便我曾多次到过江浙苏杭。江南水多,桥自然就多。在我的印象中,“小桥,流水,人家”中的桥大都小巧玲珑。就其形体而言,有的如半月浮云,有的如马蹄倒扣,有的甚至如红日悬涧,似满月出海。总之,无论是桥拱还是桥面都是一道弧度极大的弯弯的虹。配上桥畔几株依依垂柳,半树嫣红的桃花,桥下随水而荡的一叶扁舟,再有溪边一群绿衣红袖浣纱戏水的少女,这应是一幅绝妙的江南水乡图。
不过我总觉得这些小巧玲珑弧度很大的小桥,美则美矣,若仅供过客通行也许尚可。但年老之人或再遇上雨天苔滑,上下桥可能会多有不便。若桥上行车,如此大的上下陡坡会给驭手带来诸多的麻烦。也许江南人出行习以舟楫代步,他们所想的主要是桥下能够行船,于是我的担心就又变成有几分讨人嫌的多余了。
赵州的大石桥是建在隋代的皇道———相当于今天的国道上。这条皇道南连东都洛阳,北达涿郡燕京。桥上通行的不仅有推车挑担的当地百姓,还有骑驴乘轿南来北往的文人骚客,既要考虑方便皇帝龙车凤辇的巡视出行,又要满足大车小辆的南北易货。若把赵州桥也修成江南那种纤纤细细的高拱小桥无论如何是使不得的。而赵州桥设计者的精明,就在于他不仅使这座拱跨37.4米,桥长50.82米、桥宽9~9.6米,净矢高7.23米的单孔拱桥这个庞然大物既保持了江南小桥的灵巧俊秀,又以拱上加拱的特殊设计和建筑工艺使大弧拱形桥面变成“坦途箭直千人过,驿使风驰万国通”(宋"杜德源)的平坦大道。大拱两肩四个小拱的设计,不仅把拱形桥面撑平,而且提高了汛期河道的行洪能力,还节省了建桥的石料,又减轻了桥身的自重。这“一举四得”的巧妙设计凝聚着祖先超人的智慧。而西方国家出现类似的拱桥则是1200年以后的事了。
据史料载:赵州桥自隋文帝开皇年间(公元591~599年)建成算起,至今已历经1400年。一直到1984年因出于对历史文物保护的原因而停止使用的1380余年间,它虽没有像神话传说中真正承受过柴王爷和张果老召来的日月星辰和三山五岳的重压,但桥上着着实实地行驶过皇帝出巡时的龙车凤辇,迎送过南来北往的商贾游客,背负过金戈铁马的北征,承载过隆隆炮车的南下,留下过几多文人骚客的墨迹,更洒下过荷锄赶牛人的点点汗斑。“长流不断东西水,往来驿驰南北尘”(宋"谦甫)。一座石桥阅尽了1400年的王朝兴废,惠及了千秋百代的赵州黎民。在世界现存的所有古桥中,论年叙庚赵州桥也许不是最长寿者,而若就其有效的服役年限,大概无出其右者。
自隋代以来的1400年间,唐、宋、明、清四个朝代中曾相继有过对石桥的七次修缮。其中除宋治平三年(公元1066年)因大桥“岁久乡民多盗凿铁,桥遂欹倒,计千夫不能正”,而由真定(正定)一位名叫怀丙的和尚“以术正之使复故”外(《宋史"方技下》),其余的六次修葺仅限于局部更换桥面长方条石及桥两侧的望柱护栏,而桥基座及桥体仍是出自隋朝工匠李春之手的原装。经用现代技术测试后中国近代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老先生认为,在相当于当代二级路标准宽的桥面上(9~9.6米),现在仍能承载8吨重的车辆通行,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令世界瞠目的奇迹!
随着现代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人们在一遍遍地惊叹着使天堑变通途的一座座雄伟壮观的大桥的落成,也在不时地诅咒着一堆堆“豆腐渣”掩盖下的腐败。曾有不少人推测,按现代工程学计算,以赵州石桥的桥身自重而言,它的桥基应是由地下很深的地桩支撑,而且桥基的地下深度应与地面桥高大体相近。就连古人“月魄半轮沉水底”(元"杨涣)、“半沉河底半高悬”(清"张士俊)的诗句中,都以为在水底应该有桥的另一半。但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在1979年组织的对赵州桥桥底基础钻探勘察的结果却令科学家们跌破眼镜:如此宏伟的一座石桥,它的桥基深度仅为1.549米,桥基长也不过5米,而且桥基就建在了没有经过任何工程处理的天然土层上!
我心中不由得暗叹着古人的聪明才智。在科技并不发达的1400年前的隋代,我无论如何也想像不出当年的李春是否具备什么高等学历,也不知道他具有何种高级技术职称,更不知他用一种什么先进的仪器对桥基的地层进行了科学的探测,用多快运算速度的大型计算机进行过力学计算,从而得出了被今人称之为“第四纪冲击层亚黏土”对桥基的承载力的数据。看到今天那一群群如过江之鲫由工厂化生产出的速成硕士博士,看着那一堆堆可以车载船装以铜充金的“高工”证书,总觉得如芒在背,齿冷不已!
在漫长的1400年间,中原大地发生过多少次洪水和地质灾害,我无暇去搜集资料查证。但仅就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半个多世纪中,华北平原能数得上来的自然灾害就有1963年和1996年两次特大洪水,有1966年邢台和1976年唐山两次七级以上的强烈地震,房倒屋塌残垣断壁的惨景至今依然历历在目。而历经千年风雨的古桥却依旧岿然不动地在默观着滚滚而过的洪涛,乜视着神秘地光掠过后的地动山摇。经工程科技人员精心测量,石桥历经千载重压和数不尽的地祸天灾,南北两座桥基的沉降差竟未超过5厘米!至此我不由得想到,当今的科技水平比1400年前要高超得多,工程所用的原材料更是1400年前所无法比拟的。而当今有的建筑物的倒塌速度却超过了建设该建筑物的脚手架的拆除速度。若李春在天有灵,一定会发出“黄鼠狼生耗子”的哀叹!
前几次陪外地朋友到赵州,曾看到古石桥东侧约50米处有一座新桥。该桥系钢筋水泥结构,1982年建成,现为因保护古桥而车辆禁行后的公路替代通道。也许当初该桥的设计者很想用现代技术和建筑材料“克隆”一座赵州古桥,所以在桥的造型上如古桥一样,跨河单孔一大拱,南北两侧的桥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若没有古桥的比衬,乍看倒也颇有几分古风雅韵。但若真正比照古桥细端详,总觉得有一股“东施效颦”的味道。论桥龄,此桥仅年方二十,当属风华正茂的年华。但斑驳脱落的水泥浇铸桥体和锈迹斑斑的裸露钢筋却使其无形中增添了几分龙钟老态。论辈分这座桥应算是古石桥的第N代孙了,但我敢断定,它的寿命是不会太长的,“白发桥”送“黑发桥”的结局是注定的了。古桥若魂存有知,一定会泪溢洨河!
一弯新月悄然西沉,暮暮夜色中的古桥渐渐隐去。我伫立洨水河畔默默沉思:除秦朝之外,隋朝作为我国历史上最短的一个封建王朝,立国仅经两帝37年(公元581~618年)即亡。但留给国人今天仍能向世界引以为骄傲的,除了一座人马通行了近1400年的赵州大石桥,还有一条纵贯南北的京杭大运河。今天的我们终究会成为明天人的祖先的。我们作为明天的祖先又将会给子孙们留下些什么呢?
回到住所,昏黄的灯光下,酒意沉沉中漫不经心地翻阅赵县的朋友送给我介绍赵州古桥的资料。文中称:“安济桥,又名赵州桥,当地俗称大石桥”。我觉得如此介绍似有本末倒置之嫌。赵州桥原本建于隋代,而“安济桥”之名的出现则是500年后宋朝元祐年间的事。当年宋哲宗赵煦出巡路经此桥,惊异其奇特,遂取“利贯金石,通济利涉,安全渡过,万民以福”之意,御赐“安济”之名,颇有皇帝炫耀自己济世安民的味道。但桥乃隋代所建,与宋代赵煦何干!据我所知,桥的命名一般或以河冠名,如长江大桥、黄河大桥之类;或以地冠名,如在长江大桥前冠以“南京”“武汉”,黄河大桥前冠以“郑州”等;少数或以人冠名,以示对桥的建造者或某位历史名人的纪念。当然有了桥以后,又会出现以桥为名的村落,如现在赵县的“石桥村”即为此例。所以我认为倒不如仍把“赵州桥”作为正名为宜。虽然在1961年国务院公布全国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沿用了“安济桥”之名,而美国人在将其确定为“国际土木工程历史古迹”时却仍以“赵州”冠以桥名,我倒觉得如此之举或许比中国人更聪明些。
2005年5月于石家庄
责任编辑
前一篇:初做县太爷[随笔]
后一篇:什刹海的苏造肉[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