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 and goodbye
(2010-06-28 00:55:05)
标签:
姑爷爷姑奶奶helloand父辈北京杂谈 |
早晨八点钟,才刚刚推开阔别半个多月的家门。
才刚刚在微博上发出一条hello,北京。
还在挣扎继续补眠还是找保洁打扫。
接到母亲打来电话。
我还心想着不至如此不放心吧。
却接通后是她略带沙哑声音。
说姑爷爷过世了。
行李从手中滑落无力的瘫软在地板上边。
这并不是电影里矫情的场面。
母亲也只是刚刚听说得到,也只知晓今早火化。
姑奶奶一贯最怕烦扰别人,所以先前姑爷爷住院也没有打电话通知。
这次也不例外。
于是给叔叔打电话,得知他们已经出发去昌平火化。
十点钟的仪式,大抵也是赶不上。
叔叔劝慰我说参加礼拜二的下葬就好。
挂掉电话,又给母亲回复过去。
我在床边坐下来,被褥上感觉有黏腻的灰尘。
北京初夏的季节,其实没有预想之中的酷热。
只是房间有些空气不流通,又含着经久不居住的轻微腐烂味道。
我打开冰箱,原来是离开以前留下的半只西瓜,已经变成流动液体。
清理了垃圾,开了窗户,又调大了空调。
我依旧需要在床边坐下来。
带一丝劫后余生的侥幸。
我并不确定自己可以再受的起那个叫作火葬场的地方。
却又埋怨自己,送不到姑爷爷最后一面。
虽然他只是爷爷妹妹的丈夫,并无血缘干系。
但如若无他和姑奶奶在这城市里,至少我大学四年,会是完全另外模样。
我当然还记的,父亲过世时候,他和姑奶奶如何第一时间从北京飞过来,然后纵横的老泪。
当年填报志愿时候,他们又是如何飞回来力排众议支持我报考北外的决定。
零一年那个夏天,我是如何满怀憧憬和未知恐惧。
来到他家,和这一座城市。
接下来两年里,我又是如何在那里度过几乎大部分的周五或者周六晚上。
他和姑奶奶的家庭,构成我北京最初四年很大一部分的回忆。
他做的西红柿鸡蛋,红烧鱼,和蹄膀。
到现在我还回忆的出味道。
姑爷爷是典型传统一辈的知识分子。
年轻时候追随过钱其琛,在法国使馆工作过,后来回国去了社科院,又结识了姑奶奶。
一生安分踏实,不求功名。
在所有后辈里边,他一直偏爱我。
或许是我少年时候的品学兼优。
当然后来我长成什么样子,那又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他曾经为我二外选择和他相同的法语而激动的搬出厚厚字典赠我。
也曾为我放弃外交部笔试机会而动怒。
其实我们交流并不算多。
和所有父辈以及父辈的父辈一样,他并不多话。
大部分时间,他只是自己在一旁读书看报,或者写毛笔字。
我只是和姑奶奶两个人说着话。
只在吃饭看新闻时候我们才会对时事作些交谈。
但后来从亲戚口中得知。
姑爷爷一直关心我近况,也一直为我高兴。
虽然并没有太多值得高兴的事情。
当然这沉默,是父辈们一贯了的情感表达方式。
其实我也并不太习惯应对。
我工作以后他们搬去昌平,见面更是少了,大多只在节日时候。
往返四小时的路程甚至成为我的负担。
姑爷爷晚年并不幸福,这也是我坚决不相信好人好报的原因。
叔叔病了,他自己又中风导致半身瘫痪,失去语言功能。
但反而他倒不吝于情感表达了。
在我那些稀少的造访中,每一次他都情绪激动到热泪盈眶。
只是那景象委实惨烈,所以后来我去的愈发少了。
再上一次见面,大抵还是母亲在这里的时候,天气还未转暖。
我和母亲匆匆过去,坐了大半个下午,也只是和姑奶奶谈天。
无助看他表达不出。
离开时候,天自然是阴沉沉的,看他在轮椅里,坐在庭院中。
头发白白的垂着,如一塑雕像。
那时候我并没有意识到,那是我们最后一面。
等我们再见,他已将是狭小盒中那一捧灰。
猝不及防的我连一声goodbye都来不及。
然后收到三十号女孩的简讯,说她离开了这一座城市。
并没有过多的字数。
我却清楚看到她的留恋和不舍。
其实我和她相识甚早,但变的熟捻,也是近两年的事情。
因为共同喜爱的歌手,因为走的出差旅程,因为上海那一场宿醉。
不觉的,就由生疏稀松的工作关系,成为亲密的朋友。
我原以为这交往会延续或者深入下去,却预料不到她就要的离开。
却也没有在离别前见面。
幸好她要去的城市并不距离遥远。
已经预订了下月重聚。
我又总隐约觉的,她还是可以再回来。
至少我们应总还有机会再唱一曲伯乐。
但在短暂的当下,我只能与她说一声goodbye。
甚至我都未能顾及好好编造一通告别简讯。
因为我又发现电脑电源坏掉,只能够去客服重新配置。
在北京闷热的下午天气里,跑很远的路途。
心情胸口和气压一样低落。
在这苍凉一天里边,只唯一获得好的消息。
是十一号男孩的喜得贵子,是朋友中的第三位。
想来这同辈的年龄,今后些年应该多多听到这些喜讯了。
这新生的力量,多少让我在这漫长一天的最后感觉安慰。
的确生活总是这样。
像三十号女孩爱的那一首神秘嘉宾一般。
有人离开,又会有新的人走进来。
我们所能够做到的,只是厚待新人同时。
也不忘记那些成为回忆的。
并随时作好准备。
在笑着说hello时候,同时挥手说goodbye。
才刚刚在微博上发出一条hello,北京。
还在挣扎继续补眠还是找保洁打扫。
接到母亲打来电话。
我还心想着不至如此不放心吧。
却接通后是她略带沙哑声音。
说姑爷爷过世了。
行李从手中滑落无力的瘫软在地板上边。
这并不是电影里矫情的场面。
母亲也只是刚刚听说得到,也只知晓今早火化。
姑奶奶一贯最怕烦扰别人,所以先前姑爷爷住院也没有打电话通知。
这次也不例外。
于是给叔叔打电话,得知他们已经出发去昌平火化。
十点钟的仪式,大抵也是赶不上。
叔叔劝慰我说参加礼拜二的下葬就好。
挂掉电话,又给母亲回复过去。
我在床边坐下来,被褥上感觉有黏腻的灰尘。
北京初夏的季节,其实没有预想之中的酷热。
只是房间有些空气不流通,又含着经久不居住的轻微腐烂味道。
我打开冰箱,原来是离开以前留下的半只西瓜,已经变成流动液体。
清理了垃圾,开了窗户,又调大了空调。
我依旧需要在床边坐下来。
带一丝劫后余生的侥幸。
我并不确定自己可以再受的起那个叫作火葬场的地方。
却又埋怨自己,送不到姑爷爷最后一面。
虽然他只是爷爷妹妹的丈夫,并无血缘干系。
但如若无他和姑奶奶在这城市里,至少我大学四年,会是完全另外模样。
我当然还记的,父亲过世时候,他和姑奶奶如何第一时间从北京飞过来,然后纵横的老泪。
当年填报志愿时候,他们又是如何飞回来力排众议支持我报考北外的决定。
零一年那个夏天,我是如何满怀憧憬和未知恐惧。
来到他家,和这一座城市。
接下来两年里,我又是如何在那里度过几乎大部分的周五或者周六晚上。
他和姑奶奶的家庭,构成我北京最初四年很大一部分的回忆。
他做的西红柿鸡蛋,红烧鱼,和蹄膀。
到现在我还回忆的出味道。
姑爷爷是典型传统一辈的知识分子。
年轻时候追随过钱其琛,在法国使馆工作过,后来回国去了社科院,又结识了姑奶奶。
一生安分踏实,不求功名。
在所有后辈里边,他一直偏爱我。
或许是我少年时候的品学兼优。
当然后来我长成什么样子,那又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他曾经为我二外选择和他相同的法语而激动的搬出厚厚字典赠我。
也曾为我放弃外交部笔试机会而动怒。
其实我们交流并不算多。
和所有父辈以及父辈的父辈一样,他并不多话。
大部分时间,他只是自己在一旁读书看报,或者写毛笔字。
我只是和姑奶奶两个人说着话。
只在吃饭看新闻时候我们才会对时事作些交谈。
但后来从亲戚口中得知。
姑爷爷一直关心我近况,也一直为我高兴。
虽然并没有太多值得高兴的事情。
当然这沉默,是父辈们一贯了的情感表达方式。
其实我也并不太习惯应对。
我工作以后他们搬去昌平,见面更是少了,大多只在节日时候。
往返四小时的路程甚至成为我的负担。
姑爷爷晚年并不幸福,这也是我坚决不相信好人好报的原因。
叔叔病了,他自己又中风导致半身瘫痪,失去语言功能。
但反而他倒不吝于情感表达了。
在我那些稀少的造访中,每一次他都情绪激动到热泪盈眶。
只是那景象委实惨烈,所以后来我去的愈发少了。
再上一次见面,大抵还是母亲在这里的时候,天气还未转暖。
我和母亲匆匆过去,坐了大半个下午,也只是和姑奶奶谈天。
无助看他表达不出。
离开时候,天自然是阴沉沉的,看他在轮椅里,坐在庭院中。
头发白白的垂着,如一塑雕像。
那时候我并没有意识到,那是我们最后一面。
等我们再见,他已将是狭小盒中那一捧灰。
猝不及防的我连一声goodbye都来不及。
然后收到三十号女孩的简讯,说她离开了这一座城市。
并没有过多的字数。
我却清楚看到她的留恋和不舍。
其实我和她相识甚早,但变的熟捻,也是近两年的事情。
因为共同喜爱的歌手,因为走的出差旅程,因为上海那一场宿醉。
不觉的,就由生疏稀松的工作关系,成为亲密的朋友。
我原以为这交往会延续或者深入下去,却预料不到她就要的离开。
却也没有在离别前见面。
幸好她要去的城市并不距离遥远。
已经预订了下月重聚。
我又总隐约觉的,她还是可以再回来。
至少我们应总还有机会再唱一曲伯乐。
但在短暂的当下,我只能与她说一声goodbye。
甚至我都未能顾及好好编造一通告别简讯。
因为我又发现电脑电源坏掉,只能够去客服重新配置。
在北京闷热的下午天气里,跑很远的路途。
心情胸口和气压一样低落。
在这苍凉一天里边,只唯一获得好的消息。
是十一号男孩的喜得贵子,是朋友中的第三位。
想来这同辈的年龄,今后些年应该多多听到这些喜讯了。
这新生的力量,多少让我在这漫长一天的最后感觉安慰。
的确生活总是这样。
像三十号女孩爱的那一首神秘嘉宾一般。
有人离开,又会有新的人走进来。
我们所能够做到的,只是厚待新人同时。
也不忘记那些成为回忆的。
并随时作好准备。
在笑着说hello时候,同时挥手说goodby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