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王海波女士(右)/潘佳文摄影
我所认识的王海波
前面说到田文仲,现在该说说王海波了。王海波不仅是田文仲的妻子,更是享誉世界华人圈的京剧名家,被誉为:海峡两岸第一女花脸。
最早认识王海波,是在15年前的鲁中淄博的国际陶瓷琉璃艺术节。我的表哥是京剧迷,他尤其喜欢看裘派花脸戏。而我对国粹京剧虽谈不上酷爱和精通,但也有些喜欢。我的喜欢,想想还是当年受样板戏的影响。有些喜欢,这绝对不是票友式的喜欢,而是愿意看些名角的现场演出。看过多少名角的戏?想想有李维康、耿其昌夫妇的《坐宫》和《武家坡》,刘长瑜的《春草闯堂》和《红楼二尤》,李炳淑的《秦香莲》和《白蛇传》,于魁智的《清宫泪》以及他与李胜素合作的《野猪林》,郑子茹的《对花枪》等等。十五年之前,在没采访王海波时,听到“王海波”这个的名字,主要是从裘派大家方荣祥先生收其为徒的报道和我的表哥对王海波扮演的包公一角不住赞扬的话语中知道的。70多岁的表哥应该算是王海波的老粉丝了,他在淄博剧院观看了由王海波、宋昌霖领衔的“海峡两岸京剧裘派艺术群英会”的演出,对王海波的表演艺术和唱腔啧啧称赞。他告诉我:如果有时间,一定要看看王海波的《铡美案》。
王海波在《铡美案》中扮演的包公剧照
王海波全本的《铡美案》至今我也没看过,但是她的折子戏和京剧清唱的表演我还是在电视上看过不少。记得1992年,我在“第三届中国陶瓷琉璃艺术节期间”完成一次对“工展馆“的采访后,在展览大厅迎面碰上了正在参观的王海波和她的大师兄、裘派著名花脸演员宋昌霖先生。我说明采访的意图,爽朗的王海波愉快的接受了采访。之后,我写出了“艺高女花脸情深在梨园”的王海波专访,发表在1992年之秋的《山东经济日报》周末版的头条位置。

1992年我与王海波(中)宋昌霖(右)
因采访,我与王海波相识。因彼此的交谈欣赏,我们相互印象深刻。次年开春王海波和丈夫田文仲率台湾明星演出团来山东演出之时,第一站是在淄博体育馆开演,我应组织单位的邀请,前去他们下榻的淄博宾馆贵宾楼采访。在众多国家及省、市新闻媒体的记者中,王海波一眼认出了我,她感谢我的报道,并热情真诚地邀请我次日看他们的首场演出。
第二天傍晚,我应王海波的相邀来到他们演出的后台。当时离演出还有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台湾的演员们正在化妆的化妆,做其他准备的做其他准备,海波把丈夫田文仲和“《外婆的澎湖湾》的首唱者、大歌星潘安邦以及《一剪梅》首唱者台湾著名歌星林禹胜等明星介绍给我。当晚的演出很成功,观众的掌声很热烈!首演结束后,夜色已深,海波夫妇邀我和一些他们熟识的记者一并参加他们演出成功的庆贺宵夜。台上的王海波演唱起裘派花脸包公的唱段来,声音洪钟大吕,气势逼人;台下的王海波,和蔼可亲,谈笑风生,犹如邻家大姐。
1994年的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王海波作为杰出的台湾艺人被邀请参加。晚会上她演唱了她拿手的《铡美案》唱段并和大陆京剧名老旦王树芳合演了《赤桑镇》片段,赢得了经久不息的掌声,王海波让全世界的华人记住了她。
附:1992年我采写的---
艺高女花脸,情深在梨园
在第三届中国陶瓷琉璃艺术节期间,有一位花脸演员,以其高超的演绎引起了观众的强烈反响,她就是“海峡两岸京剧裘派艺术群英会”的领衔主演——来自台湾的著名表演艺术家王海波小姐。
站在我们面前的王小姐清秀而俊美,白皙的脸上,有一双包含深情的美丽眼睛,她气质高雅闲放,音质轻柔甜美,很难让人与戏剧舞台上那叱诧风云、铁面无私的黑脸包公联系在一起。可也是,“生旦净末丑,神仙老虎狗”,京剧艺术博大精深,如此多的“行当”,她,一位美丽的小姐,为何偏偏专攻“大花脸”呢?
看我不解的样子,王海波爽朗地笑了。她告诉我:“许多人见到我台下的形象,都有和你一样的感觉。”她今年35岁,13岁在台湾一所戏校学习京剧,初学“青衣”,但她天生声音偏粗,又不喜欢演一些“丫鬟”之类的角色,反倒是京剧那些色彩灿烂的脸谱、华光四射的戏装和浑厚的唱腔深深地吸引着她,于是她从头改学裘派花脸,一学而不可收,一干就是20年。海波由于天资聪颖,又加上学习刻苦,结果演义精湛,成绩斐然,毕业后她先后荣获台湾京剧竞赛“金像奖”文建会(相当于文化部)颁发的“推广国剧有功奖”和大陆的“戏剧梅花奖”,被誉为“海峡两岸第一女花脸”。今年海波又以引人注目的成就荣膺“台湾十佳杰出女青年奖”,其娱乐圈仅此一人。
虽然王小姐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但她总感到有些遗憾。京剧的正宗在大陆,她极想拜我国著名京剧裘派表演艺术家方荣翔先生为师。1988年,方荣翔先生率北京京剧团去香港演出时,王小姐闻讯专程去香港拜师,终于了却心愿。谈起恩师方荣翔先生,海波一阵动情,眼里噙含泪水:“老师对我太好了!在香港演出期间,他每天早上排戏,而晚上化妆时便让儿媳来叫我,手拿录音机给我说戏;生病住院期间,我去香港看他,他刚动过大手术,身体异常虚弱,硬是撑着身子在病床上通过磁带给我说戏。更让我难以忘怀的是,在逝世前冥冥之中,老师还派长子去苏州给我做好所有的京剧行头,”说到这里,海波哽咽了,泪水夺眶而出。“这次来淄博参加规模空前的‘群英会’,既是发扬光大京剧艺术,也是对我已故恩师的纪念。”
谈到当前京剧舞台的现状,王小姐一脸的焦虑。她充满深情地说:“京剧艺术在中国已有200年的历史,由于客观的和历史的原因,京剧不但在大陆而且在台湾也很不景气,这种景象不能继续下去了,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振兴这门国粹艺术的责任。”她告诉记者,目前她有个想法,希望通过积极争取,在不久的将来,在台湾也举办一个“海峡两岸京剧裘派艺术群英会”,以广泛地介绍大陆的京剧艺术家。
王小姐很忙,来去匆匆。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她在为了京剧艺术日夜奔波的同时,还担任着中国台湾的中广、警广、台北三家电台的4个广播节目及台视《戏剧你我他》栏目的主持人,她还是”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基金会”主办的杂志《交流》及《台北之夜》的专栏撰稿人。这次离鲁回台后,马上又要赴美演出。当记者告诉他大陆的观众非常喜欢她的裘派花脸艺术和她的戏时,王小姐十分感动,她动情的说:“山东是个很美的地方,这里的人们热情而纯朴,经济发展很快,每一次我来山东都感到有许多大的变化。”她感谢观众朋友的爱戴,她说,这是她不断进取的动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