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专访唯众传媒创始人、总裁杨晖:互联网时代的大综艺需要大情怀

(2014-07-02 10:20:16)
标签:

互联网

创意

综艺

广告

传媒

分类: 专题文章

专访唯众传媒创始人、总裁杨晖:互联网时代的大综艺需要大情怀

纵观电视荧屏和视频网站的综艺节目市场,近期,电视真人秀大行其道,网络视频脱口秀成为了网站成功的原创节目的主要类型。不难发现,综艺节目在题材上和形态上都有同质化倾向。一直坚持原创和创新的唯众传媒创始人、总裁杨晖表示,类似的节目题材和形态,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更严重的后果是,如此下去,在节目产业链上会造成人才结构的单一。

 

在今天,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比拼略显吃力,面对新的传播方式和接受方式,综艺节目这种人们生活中已经不可或缺的娱乐方式,也在寻求着突破。多屏收视和阅读的方式已经成为当下人们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它打破了人们获取内容在时空上的限制。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突飞猛进的环境中,多屏提供的不仅仅是一个入口和方式,真正要将这个形式融入到传播内容中,更要抓住互联网的重要的特点:互动。杨晖认为,现阶段,节目的多屏收看已经实现,但“多屏互动”尚未成气候,这也正是综艺节目发展的方向。

 

互联网时代下综艺节目的出路何在?


实现互动


由腾讯视频出品、唯众传媒制作的全国大型调查类真人秀节目《你正常吗》被很多人称之为是目前为止最具互联网气质的节目。杨晖也一再强调,它是一个从内到外的互联网产品。由于《你正常吗》是基于调查数据的网络真人秀,在节目成型之前,通过网络互动由网友决定调查题目以及选择结果,最终形成的数据作为节目嘉宾答题的依据和标准。用杨晖的话说,这个过程就是“把和网友的互动作为了一个最重要的核心要素,并且做了无限的放大”。互联网精神强调用户制造、分享内容。作为节目的制作方通过互动和数据搜集、统计、整理的方式帮助网民实现和完成了这一过程。当然,也只有专业的团队才能在做此尝试时将策划和转化的能力发挥到最大。“网友来参与网民节目内容的制作,同时这个作用力又返回到网友身上。互联网的内容就是这样产生的,所不同的,这次不是UGC的上传,而是专业团队的打造,这会产生比UGC的影响放大N倍的效应。”

 

互动的实现,不仅仅是网民对于节目内容的参与,还包括了他们对节目的部分意见被制作方采纳,制作者能及时得到网民对于节目喜好的反馈,在接下来的创作中进行调整,这大大提升了节目受欢迎的可能性。“在《你正常吗》的传播中,网络播出数据很快就有显示——在PC端收看节目的男性观众多,移动端的女性观众多。于是我们在推送节目碎片化视频时与女性相关话题的内容就更多地往移动端推送,与男性相关的就往PC端推送,这样就会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提供方向


不难发现,节目制作方在互联网节目产品的生产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互联网的内容是零碎的、无序的 、庞大的,而一档综艺节目是需要有逻辑的、有结构的。因此,在用户生产内容之前,唯众给出了一个方向。方向的确定是基于对用户需求的洞察以及专业的眼光和判断,这是唯众一直倡导的“TV2.0电视新思维理念”的实践。

 

唯众传媒的节目制作团队原创了超过500道题目进入线上调查数据库,根据社会当下关注的热点,包括了代际关系、职场、两性、生活习惯、社会话题等。此外,还向专业的调查公司甄选网名关心的热点话题。《你正常吗》中的问题就像镜子一样,实际上是人们对自己做了扫描。“洞察受众的需求就像是要挠中他们的痒点,找到那个最有发言欲望和最有参与欲望的点,他们才会参与、配合,这是前提条件。”

 

注重体验


杨晖告诉记者,带领着唯众这个提供内容服务的民营媒体公司,她一直把自己看作是首席产品经理。因此在互联网视频综艺节目的制作过程中,除了互动之外,用户的收看体验是杨晖特别看重的。

 

毕竟互联网视频产品是视听艺术,有一定门槛,节目从包装、字幕、整体节奏要符合在互联网上收看的规律和体验。因此,杨晖认为,视频节目要无限接近互联网用户体验。比如在后期制作中加入的“快进”、“重复”等效果,符合用户应用场景的包装设计,加上网络语言的吐槽等,要营造一种互联网的氛围,让节目完全融入到这个平台中。


事实上,互联网时代下综艺节目的发展和出路在于节目制作思维的转变,在熟悉的传统平台的节目制作基础上,需要从内容、执行、后期等各个方面来进行转变去适应变化,明确它是一个拥有新媒体传播基因的产品,融入创作者对于互联网时代新传播背景的理解和思考,再在以往的经验上去做转化,归根结底,是在适应潮流中勇于创新。

 

大综艺的思路与情怀


著名的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尼尔•波兹曼曾经在《娱乐至死》一书中提到过这样的观点:有两种方法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一种是让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另一种就是把文化变成一场娱乐至死的舞台。娱乐是一种天然的需求,在生活压力巨大的今天,人们对娱乐的追求更加疯狂,以至于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综艺节目占据了绝大部分,甚至一些通过互联网传播的综艺节目娱乐的方式和内容有一些失控。但综艺节目真的只能靠互相打破娱乐底线来得到观众的青睐吗?杨晖说,唯众节目产品的核心标准是“谐趣其表,守正其中”,这八个字也许为当下的综艺节目发展提供了一个正确的思路。

 

什么是大综艺?


所谓的大综艺,杨晖从三个角度阐释了其含义。首先,就节目形态而言,现在不论是互联网视频综艺节目还是电视综艺节目都走向了复合型的形态。“很难看到单纯的脱口秀或者歌舞秀,形态上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从这个角度说,综艺的范围被扩大了。”

 

其次,事实上很多题材可以通过专业团队的打造而成为综艺节目,获得娱乐效果。这对于创作者的要求更高,需要对节目形态进行研发并坚持创新。杨晖表示,这也将是唯众即将开拓的新领域。

 

第三,近两年来的综艺大秀一直还是主流,简单的说,从节目的规模上,名副其实的BIG SHOW还将会是趋势。值得注意的是,重复以往的成功已经很难从众多综艺大秀中杀出重围,毕竟一些火热的季播大秀播到今天已经略显疲态,观众对他们的感兴趣程度也不如从前。因此,大综艺时代下的BIG SHOW必须有所突破和改变,不是挖掘以往没有涉及过的题材,就是在同题材的情况下颠覆旧的玩法,总之,创造和改变是亘古不变的核心。

 

大综艺 大情怀


杨晖很崇尚“电视即人学”,这句话放在今天的传媒环境下依旧是合适的。做节目,不论通过什么载体来传播,不论节目类型如何,总之是应该把人放在重要的位置去思考。“其实这是不断探寻、研究、了解、洞察人的欲望和需求的过程,创作过程中,我们在塑造想象中的观众,去思考希望他能获得什么,反过来说,这也是他的需求。围绕观众的需求不断地满足、引导、创造,节目做起来就天开地阔了。综艺节目也是如此。守正出奇并不是难事,贵在坚持和创造。”

 

大综艺要做得长久、影响深远,就需要饱含大情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数据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原来电视节目拼收视率,现在网络节目比播放量,甚至更多复杂的评估节目价值和平台价值的维度。这些数据有时候为从业人员带来了很大的成就感,有时候给他们带来了不少挫败感,这也许是“功利主义”在作怪。数据的评估会激发创作力的爆发,会促进节目的发展和传播,但有时也会冲掉一些本应该存在的好的东西——比如对于优质内容的探索以及节目本身的情怀。事实上,从过去到现在,直至将来,不论是电视节目还是互联网视频节目,甚至其他形式的节目出现,本质上都是传播内容的创造者。要得到好的传播效果,需要借新事物之势,同时坚守对优质内容的追求,更需要一份人情味来引起观众的共鸣。

 

《你正常吗》节目中曾经有一位“素人”遇到了一道价值5000元奖金的题目:“现代都市生活中人们常常会有自杀的想法是否正常?”面对心愿红包和可能出现不太正面的结果,他坚持选择了“有自杀想法不正常”的答案,通过节目传递了一份正能量。在《你正常吗》第一季的最后一集最后一题—“你最想对小时候的自己说什么?”,嘉宾林志玲、蔡康永和主持人华少、Ella也各自对小时候的自己说了一段话,真诚的表达让人感动,同时也唤起了观众心底深处的回忆和思考。这是一档让人笑着看完,看完之后回想还会微笑的节目,这种“回归”,绝不仅仅是单薄的“综艺”能做到的。

 

在综艺节目上,娱乐的环境中有回归到人性情怀的部分,这是对节目制作方拿捏受众心理的考验。“我们并不是要呈现无底线的娱乐和讨好,以此获得点击和点赞,更多的是想要真正地走进用户,提供一个机会,让人能在这里做一个真实的表达,把你内心所想通过调查的方式分享给大家。因此,这个节目与其说是一档综艺节目,不如说是一个在今天的中国,对于中国年轻网友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大起底和大调查。”

 

纯粹的娱乐和综艺创造不了辐射深远的内容产品,杨晖表示,所谓的娱乐节目或者说综艺节目,也能承载一些有深度有价值的内容。单纯的吐槽或者搞笑对于节目来说略显单薄,一切包括内容产品在内的伟大作品一定都是丰富的,它让人一层一层剥开,一步一步深挖,最终回味无穷。


起初很多人总以为综艺节目门槛低,而事实上在节目制作水平不断提升的同时,受众的品味也在不断地提升和改变。在内容丰富得让人眼花缭乱的传播环境中,人们对于视觉和听觉体验有更精致的要求,对传播内容也更挑剔。作为专业的节目内容提供商,面临着升级的挑战。而随着“一剧两星”的考验,和“制播分离”的推进,加上各大视频网站对自制节目的青睐、扶植和探索,这些对于像以唯众传媒为代表的经营视频产品的传媒公司来说又是难得的机遇。因此,在挑战与机遇并存的环境中,作为节目内容提供商的专业团队更应该热情地拥抱变化,冷静地布局战略。综艺节目再次升级和超越的机遇也蕴藏在新一轮的挑战中。


 

文/芫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