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心灵沼泽
――“成长110”的故事
http://www.cpd.com.cn/img/2005-03/18/gab04b318c0B.JPG
叶小平、萧芸夫妇。
http://www.cpd.com.cn/img/2005-03/18/gab04b318c0C.JPG
六少年中的五位在接受记者采访。
http://www.cpd.com.cn/img/2005-03/18/gab04b318c0D.JPG
六少年的小说结集发表后,引起一定社会反响。
http://www.cpd.com.cn/img/2005-03/18/gab04b318c0E.JPG
火把2004标题。
曾经,他们抑郁,他们自闭;曾经,他们想逃离、想自杀;曾经,他们的心灵窗户里射不进阳光……对时下被称为有“心灵问题”的某些孩子来说,青春,从空中俯瞰是花园,身在其中是沼泽。如今,有六个这样的孩子,正在穿越心灵的沼泽,走向“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阳光生活。一切的转变,皆因为一位民警和他的妻子的倾情引领。
(一)从警察到“酋长”: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里,民警叶小平和妻子萧芸创造了一个奇迹,通过网上的心灵行走和文学创作,引领六个有严重心理问题的青少年走出了青春期的心灵沼泽。
18岁的合肥少年周明寺正在“奋战高考”。去年6月,刚刚念完高二的他,曾经因为惧怕高考(一怕考不上;二怕读不起)而强烈地要弃学南下打工。21岁的上海大学生陶甲骥,正在恶补以前落下的功课并成为学校的文学社社长。因为极其优秀却没有考上重点大学,大一期间他当上了颓废少年,逃课、醉酒、好几门功课不及格,差点被学校开除。
19岁的李潇潇,正在某重点大学做着学校的文艺骨干。去年高考之后,她曾经因为低估了自己的分数以及其它的压力不愿回家。16岁的叶铭,正在家中边写作边复习准备中考。她曾经因为没有考上重点高中而变得自闭和情绪不稳定。曹晔,曾经因为妈妈罹患癌症引发对生命的恐慌。18岁的女生檀笑,因童年目睹爷爷和好友接连被医疗事故夺去生命,小小年纪就对生命无端怀有深重恐慌,变得内向脆弱。现在,他们心中阴霾几近散尽,明朗地过着青少年特有的阳光生活。
这一切的深刻转变,缘于一位民警和他妻子举办的“网络夏令营”。
2004年4月,《合肥晚报》“心灵航线”的主持人萧芸接到一个求助电话。那是自己多年前任幼儿园园长时的学生曹晔,因为妈妈被确诊患了晚期癌症,让她感觉极度恐慌、意识混乱。与家人,她提不起说话的兴趣;对学习,根本就跟不上紧张的节拍;就连晚上墙上晃动的树影,都会带给她一阵突如其来的恐惧。电话中,曹晔的叙述显示了良好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依据自己以前帮助别人的成功经验,萧芸想引导她在接下来的暑假中把妈妈的故事写出来,以自我疏导的方式来排遣忧伤和恐惧。
6月,萧芸把高考完的李潇潇邀请到自己家中,工作之余听她倾诉自己的“压力和不幸”和谈文学。交谈中,萧芸发现她的文学功底不错,就打算让她参加暑假的写作活动。
通过热线电话,随后,因抑郁要退学的合肥高二学生章天耀、经常被老师威胁要“开除你”的天津学生小磊、想弃学南下打工的周明寺,都被萧芸“拢”到了一起。
可孩子们有的在湖南、有的在合肥、有的在上海、有的在天津,天各一方,怎么进行辅导?
还在上班的民警叶小平,因为自己的女儿曾经患过重度抑郁症,深知这些少年的苦恼和压力,为了支持妻子,也为了帮助六名少年,他决定休探亲假,利用自己的电脑和网络知识,帮助妻子完成这项工作。经过周密研究,一个名为“火把2004网络写作夏令营”的计划被提出来。随后,“e仔部落”的网站为此建立。叶小平担任部落的酋长,萧芸担任少年们写作的向导。
6月29日,“e仔部落”举行“网络写作夏令营”结营仪式。少年们被要求跟着酋长在网上进行从可可西里到东海的“万里长江漂流”心灵虚拟行走。每天至少进行1000字以上的创作,写自己成长中的伤痛、酸楚以及心灵行走中的感悟。每周,把作品给萧导进行修改。从静谧的长江发源地可可西里,到地势狭窄江水奔腾的三峡,出洞庭、下江淮,最后到达广阔的江海汇合处,每到一站,都有一个少年做主人,讲述本地的风土人情和自己的文学与人生感悟……酋长每周只在网上出现一次,号召鼓励大家用心灵行走,和自己作战!而萧导每天和他们进行至少三个小时以上的电话交流。
开始不到一个星期,天津的小磊就掉队了,无论多少次拨打,他留下的家庭电话总是传来“您所拨打的电话是空号……”因为作品一次次被萧导退回要求修改或重写,陶甲骥爬上火车到广州玩去了;面对高考录取的复杂局面,李潇潇无心创作,干脆搁笔;因为一次次作品被打回要求修改,周明寺留下了“我的东西没人能看懂”,干脆失踪……
为了让他们完成行走,酋长网上一次次不厌其烦地呼唤他们。萧导请周明寺吃了饭、给他准备了上网卡……润物细无声的爱,逐渐潜入少年们浮躁的心里,停歇的他们又拿起了手中的笔。通过网上征寻,辽宁的叶铭加入,替补了失踪的天津小磊,继续《开除》的写作;合肥的檀笑替补有事退出的章天耀,开始《还魂草》的写作。
7月26日,檀笑率先完成六万字的《还魂草》。酋长马上在“e仔部落”上发表。队友的成功,刺激了其他的队员。8月29日的闭营仪式上,另外五位少年都捧出了自己的作品:陶甲骥的《因为背叛所以爱》;曹晔的《妈妈卧底高招的日子》;周明寺的《葬礼》;李潇潇的《逃离》。
六少年均以自己的亲历打底,刻画了自己的伤痕、压力、见解、不平……文字的流畅、对社会现象超乎年龄的深刻洞察力,让干公安的酋长和学中文的萧导感到惊讶。因为文学上的成功,这些作品后来由湖南文艺出版社结集出版。
(二)激情演绎“成长110”:对人民警察职责的升华理解,激励着退休后的叶小平与妻子帮助心陷沼泽的青少年。
整整两个月,酋长如同一个隐身“大侠”,只是在每到达一个地方的时候,发表一篇令营员们兴奋的演讲;在网上写作最涣散的时候,酋长一遍遍陈述激励少年们坚持的理由……六名少年早就想见见酋长。在活动结束前的最后一周,他们终于见到了酋长,那是一位年近五十、喜欢读书写作的优秀在职交警。
“火把2004网络夏令营”结束后,本来还可以干几年的叶小平,在去年年底选择了退休,一是因为自己的工龄已经到了退休的年限;二是因为自己喜欢写作,退休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创作;三是从六少年的转变上看到自己作为警察的另外一种力量:帮助一些青少年走出青春期的沼泽。
尤其是最后一项,他觉得是对警察神圣职责的一种升华理解。电话里他告诉记者:以前做交警,出现场救人命,现在当孩子们心灵上有了困难,发出求助信号,自己伸伸手就能帮他们,不能漠然视之。救助孩子的心灵,和救助人们的人身安全一样重要。这些孩子,拉他们一把,他们就会走到阳光地带,否则,家长的束手无策、社会的冷漠歧视、孩子自己的无助自弃,很可能把他们推向万丈深渊。能成功帮他们穿越心灵沼泽,表明自己还有能力为社会做点事。
也是因为这个意义,他把自己和妻子继续帮助青少年的工作,定义为“成长110”。
六名少年中的好几个,还需要继续引领,叶小平得定期和他们沟通。
饱尝家庭暴力、打小就被外出打工的父母“抛弃”、与爷爷奶奶相依为命的叶铭,最羡慕的不是小朋友手中好吃的东西,而是街上父母牵着孩子双手的身影。因此,在北京见到叶铭时,叶小平专门抽出时间来陪她逛街,过马路的时候一定记得拉着她的手……短短的相聚结束后,体会到父爱、母爱的叶铭,从小少言寡语的叶铭,竟然“话多得不得了,也学会撒娇了……”
其中一个孩子因为父母下岗,家庭窘迫到吃饭穿衣都困难,他俩经常给他零用钱。叶小平定下的原则是“扶上马,送一程”。
每天,下班的萧芸会把众多热线求助电话中“灾难深重”的孩子“转给”叶小平,让他详细分析并拿出帮助方案。
赶上深夜要跳楼的、要吃药的、要出走的,叶小平会和妻子,甚至是拉上自己正在上大学的女儿一起,或是配合民警、或是自己倾力劝解救助。
目前,他正在策划“火把2005网络写作夏令营”活动。今年,他和妻子打算多征集几位类似的孩子进行写作。
记者第一次电话采访时,萧芸正在感冒,嗓子有些沙哑,她说:“幸好你也是同行,要不单单我的嗓音就会把你吓跑的。”这就是她在热线里的写照———对求助者是一腔温暖,把所有的压力和不快都自己收藏,可当自己的压力和烦恼“兜”不了时,回家就会对叶小平发泄。用萧芸的话来说:“我是别人的救助者,小平是我的心理医生。”
发稿前的最后一次电话采访,萧芸告诉记者:目前有三个情况很危急的孩子,叶小平正在制订救助计划。
一个是患了强迫症的孩子,因为青春期的发育,觉得“自己脸变形了”。父母缺乏相关知识,就带他去看医生。找不出毛病但“症状”还不缓解,又带他去看心理医生。本来孩子没病,看来看去,倒把孩子看出“强迫症”来了。
一个是高三的孩子,抑郁、不想读书,“恐高(考)症”发展到与家里严重对立,身体上出现了厌食、乏力、记忆力减退等症状。他的父亲也是一位民警,以前也有抑郁史,因为孩子的病,每当看见孩子难受时,自己就会呕吐。
一个是新闻界同行的孩子。夫妇俩节衣缩食把孩子送到新西兰留学,结果在国外不适应,回国后更不适应。父亲在电话里说起来时,痛苦得泣不成声。
叶小平和萧芸的计划初见眉目,比如包括让前两个孩子试着在网上进行沟通,比赛看谁先走出抑郁;已经选好一个志愿者,每周陪其中一个孩子打羽毛球、聊天;将来到海南看海,回来清理心绪的变化等。
叶小平和萧芸都承认:在与这些孩子的沟通中,两个人的作用和效果的确不同。萧芸细腻温柔,谈话感性,与孩子交往时显示了更多的呵护和母爱。而叶小平和孩子们交流,更多的是父爱和男性的话题。因此,在前台热线接待孩子们时,主要是萧芸;而幕后策划救助方案、理性思考长远的发展,主要是叶小平。
(三)从火把到火焰:志愿者的加入,使叶小平和妻子看到了另外一种力量。对于更多心陷沼泽的青少年,他们期望更广泛的社会引领。
作为民警,叶小平的退休工资是有限的;萧芸是受聘于报社,收入也有限。因为种种原因,他们身上还背负着将近四万元的债务。在采访中,他们并没有和记者提起钱的事情。但人类的一切活动基本上都要以物质条件为基础,比如他们在家给孩子们打长途的电话费,比如接送孩子们到合肥参加活动时买的鲜花、蛋糕、睡衣等礼物,比如给家庭困难孩子的零花钱……
记者在采访中问到活动经费的事情,萧芸才将家长赞助了多少钱、哪些支出最后报销了等等“收支”情况一一告知。
其中,记者想到的那些开支,都是他们自己掏腰包。
在活动经费几度告罄的情况下,他们经常向邻居中一对善良正直的革命老夫妇借钱。
叶小平的父母是一对退休的革命老干部,给了他们2000元的启动资金。
在“火把2004”的活动中,萧芸等待出版的书以及另外一本与叶小平合写的书被搁置。
本来打算退休后专心写作的叶小平,因为陆陆续续要帮助孩子们,被“逼”得只能先写些“豆腐块”救急,一是没时间写大部头,二是为了赶快挣点钱来用在孩子们身上。
家里的电脑、衣服、日用品等能拿得出手送孩子们的“好东西”,都已经送光了。
叶小平说,钱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孩子们在感受到他们温暖的过程中,能彻底走出心灵的沼泽,就是莫大的欣慰。
自从中央电视台、新华社等媒体报道了他俩和网络夏令营的事情后,“知道这两口子在这方面(救助孩子)有特长”,更多的人电话找、委托人找,或者直接找到报社,还有的干脆就把电话打到市长热线去了,指名要找他们俩……
叶小平意识到,以他们的能力、学识,能帮助的孩子十分有限,有的情况,他们根本就帮不了。
对于“成长110”,他也有长远的考虑。第一步,他动员帮助过的孩子:先行者就是志愿者。他希望走出了心灵沼泽的孩子,不要忘记在别人需要的时候、在自己能伸手的时候伸一把。现在,他们已经有了两个这样的志愿者。
被帮助之外的人,也有了两个志愿者,一个是陶甲骥的妈妈;一个是报社广告部自学法律成材的年轻女同事。
这些志愿者的加入,使叶小平和萧芸看到了另外一种力量。
他们对“成长110”的构想是:将来做大了、做规范了,将会有更多的力量把火把燃烧成火焰。那时,作为非专业的火把点燃者,他俩就可以引退,专心写作,让更加广泛更强大的社会力量,引领更多的孩子穿越沼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