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五岳寨怀旧

(2009-12-17 15:12:32)
标签:

情感

分类: 韧之的文章

作者:韧之

五岳寨怀旧

    五岳寨,莽莽太行山中五座并联在一起的海拔2000多米的山峰,如今在河北全省乃至京津地区都声誉鹊起,成了著名的4A级旅游景点。每到旅游旺季,那些御用文人墨客的推介文章铺天盖地而来,无不给它戴上“小五岳”的高帽,称赞它兼具泰山之雄、华山之险、恒山之幽、嵩山之峻、衡山之秀。
    二十多年了,我对五岳寨从初识到眷恋以至到现在的魂牵梦萦,结缘却是因为它的之“穷”!
    上世纪80年代我到五岳寨的辖地灵寿县南营乡政府挂职锻炼,主要负责扶贫工作。那时人们提起五岳寨很少有人知晓,而提起南营都知道是全县最贫困乡。由于土地奇缺且无霜期短(160天),粮食产量低下,有的村只适合种土豆和莜麦,全乡人均收入仅一百多元,温饱问题远没有解决。县里花副县长常用明朝某官员在此地勘荒后写的一首诗来形容这里的贫困:“南山遥接北山头,半是沙岗半是沟。百口二三无菜色,十家六七暗烟楼。礧跷满路难行马,草莽连坡只牧牛。借问征粮何以办?不堪父老泪双流。”(应该说那时的县太爷肚子里还有点墨水,不像现在的干部只会跑官要官,鱼肉百姓)全乡100平方公里面积,人口只有四千多人,而且还是逐年下降的趋势,因为不仅姑娘们都嫁到山外去了,小伙子们也都在外边当了倒插门女婿。每当我走在乡间的小路上,空荡荡的山谷之中很难见到行人,不由就想起“空谷足音”这个词来。
五岳寨怀旧

    其实大山里有不少宝贝。秀美的山川和酷似三叠泉般的瀑布常引起我们开发旅游的设想;森林植被覆盖率达到90%;各种果木和药材遍地都是,前几年还宣布发现了野生猕猴桃和珍贵药材——刺五加;道边的山泉随处可见,比现在的瓶装矿泉水还好喝。特别是矿产资源十分丰富,不仅有花岗岩、金、铁矿,还有锰、钛、钼等稀有金属矿,甚至还有造原子弹的铀矿!(由于辐射也造成附近村里人出现痴、傻、呆、苶现象)可是,这里的芸芸众生常年就靠在石头缝里扒食吃,见宝不识宝,有宝运不出,是典型的抱着金碗要饭吃。
    这里与平山、阜平、五台三县交界,又是响当当的革命老区。抗战时期,油盆、庙台两村是晋察冀银行造币厂驻地,紧邻的团泊口是著名的抗大二分校驻地,而晋察冀边区政府就驻在离这不远的陈庄一带(和阜平交替驻扎)。晋察冀日报社也经常在这里活动,一次,邓拓在北营(离南营一里地)遭遇日军袭击,他的警卫员和马匹及身边两个同志都牺牲了,而他却神奇般幸免于难,脱险后隐蔽在附近一个只有三户人家的小村子继续出报,在此间还写了一首诗:记得昨宵篝火红,战歌诗思倍匆匆。枕戈斜倚蒭茅帐,假寐醒时月正中。(见《邓拓传》)那时中共和八路军的大官们经常从这里过来过去,住宿打尖。百姓们管吃管住、掩护部队、救助伤员,有的甚至为此付出了鲜血和生命。如今几十年过去了,这里面貌未改,山川依旧,真是很对不住父老乡亲们。

五岳寨怀旧    然而,历史上的贡献也使老区人民背上了的功臣思想包袱。和其它老区一样,这里的群众“等、靠、要”思想十分严重。有个典型例子,某村的干部到县里跑钱跑物,县里答应给些贷款,可村干部却说,钱白给要,要还就不要。结果没要。老区还有个特点,就是许多人和北京的领导有直线联系。就说上面提到的油盆村吧,后来任国家经委主任的吕东同志当时是晋察冀银行的负责人,曾在该村住过好几年,夫妻俩人头都很熟。村里人利用这个关系几次带着刚杀的羊肉、核桃、黑枣什么的到北京找吕东,要求解决办电问题。按说解放几十年了提这个要求也并不过分,但当时村级办电国家没有款项,主要靠集体和个人解决。吕东和省里领导打了招呼,省领导同意拨给部分扶贫款用以上项目,有了收入后再解决办电问题(这也是我们去时带的一项任务)。可村干部们误认为国家经委给他们拨了专款,强烈要求解决办电。而县、乡领导坚决不同意单纯办电,花县长说,给他们按上电灯干啥用?没事捉虱子玩呀?意思是没有项目,花钱光解决照明不行。
    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多次到该村实地调查,了解到该村的一座山上有着丰富的花岗岩矿,品种和质量都属于市场短缺产品,很有开采价值。但是,由于矿点在半山腰处,没有路石头就运不下来,因此,修路就成了开矿的关键环节。经过多次艰苦的思想工作,村干部终于同意了修路—开矿—办电的工作思路,先后组织了200多名劳力上山修路。我们不但帮助解决了资金,还帮助买来了炸药及开采设备。群众看到脱贫致富的希望,干劲忒大,经过一个半月的艰苦奋战,硬是在海拔1000多米的悬崖峭壁上修出了一条长三华里、宽五米的盘山路。花岗岩开出来了,很快见到了效益,办电自然不在话下。同时还起到了示范作用,使其它持等待观望的几个村也动了起来,纷纷准备开矿致富。
    令人没有想到的是,由于尝到了修路开矿的甜头,后来油盆村支书赵恩锁带领七名农民继续进山修路,造福于民,竟然成了全省的先进典型!《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作了长篇报道,题目赫然叫做《太行七贤》(见1993年12月30日一版,但我们扶贫的事一字没提)。而后,中央电视台又播出了同名六集电视剧,全国人民都知道了。恩锁子还被破格提拔为南营乡党委副书记。
 五岳寨怀旧   下乡扶贫期间的生活是艰苦的,那时乡政府只有一排平房,阴暗又潮湿(我的腰椎间盘突出就是在这得的)。常年吃不上蔬菜,没有电视信号,甚至连收音机都听不到。由于山高坡陡,下村时一般都是步行,一走就是二、三十里山路,早出晚归,很是辛苦。有时推着自行车上去,回时一路下坡,象骑摩托一样不用脚蹬,很是惬意,也算是苦中取乐吧。
    如今二十多年过去了,南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初开发旅游的设想已经变为现实,寂静的山林成了省会的后花园,热闹起来了。这里的人们不再饥寒交迫、面带菜色,富裕起来了。我们扶贫那些事儿也逐渐被人忘记,不再被提起了。但是,这段经历却成了我心中永远的记忆,挥之不去。五岳寨的那山、那水、那人常在我梦中出现,这或许就是魂牵梦萦吧。多年来,我和山里的联系一直没有断,和当时的乡长姜平平、副书记王友明成了莫逆之交,每年都要到山里转转,到友明深山中的小院里歇歇,吃着嫂子做的腌肉面、炖土鸡、嫩豆腐,心中非常舒坦。而友明兄每次都要问:什么时候咱把这里的钼铁矿开了呢?
    顺便说一下,据《灵寿县志》记载,南营一带有古长城40公里,修建年代不详,但我始终没有找到。辛民兄,笑鸣兄,有没有兴趣共同做一次长城探访?或者是来一次从驼梁到五岳寨的徒步穿越?不知二位以为何如?
    我曾做律诗一首,题为五岳寨怀旧。现抄录如下,做为本文的结尾。

遥想当年去助贫,太行深谷有足音。劈山哪惧岩石硬,筑路何嫌草木深。
五岳开出千载宝,“七贤”振起万人心。漫山大地齐欢跃,喜看油盆油变金!

1、千载宝指开采大理石和铁矿石等矿产资源;
    2、“七贤”见文中内容;
    3、漫山、大地是五岳寨山上的两个村子,旅游开发的直接受益者;
    4、油盆曾是全县最贫困村之一,现已成富裕村,可谓油盆变金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