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杂记
在人们的印象里,黄山不过是一个山而已,她纵有奇松怪石、神姿仙态,也不过是一座山。而现在的黄山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山”的概念了!她已经成为一个地域的范畴,一个审美的象征,一个文化的标志了。黄山已经打出了自己的品牌,在这样的品牌下,旅游又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呢!思来想去,只能用一个“杂”字来记述了。

黄山品绿
在黄山市,“绿色生态”的标签比比皆是,可以让人真切地感觉到,这是黄山市在着力打造的一个品牌。我们登山时间已接近旅游的黄金周,记得去年的这个时间我也曾上过黄山,给我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就“人满为患”!上山之前先要到专门的汽车站去排队,我们是7点左右到的那里,候车大厅里的游人已经挤不动了!我们排着对往里挤,大约八点半钟的样子才上了专门拉游客上山的环保汽车。时间不长就到了拦车站,在那里我们又排起了长队——3米左右宽的山道被挤得水泄不通,游人排起的长队足有两公里长!严格地说,我们不是自己走到拦车站的,而是被后面排队的人拥上去的!坐上缆车到了山上已经11点了。山上的游人已经密密麻麻,所有的景点都被晃动着的人头所控制,想找一个照相的位置都很困难,一线天那个地方已经看不见天和线,都是人码上去的。我的游兴已经大大地的打了折扣。我当时就想:别的不说,这么多的人在黄山上,黄山怕是迟早要变成一个垃圾山!

上山使用的都是环保汽车
今年我们又登上了黄山,美景固然是要看的,但我还是存了一点私心:倒要看看黄山上的垃圾。当我真的认起真来细心查询的时候,结果却让我大大地吃惊了——休说是垃圾,就连一丁点的碎纸屑也见不到!黄山,你咋就这么干净呢?!经过细心查访,有了一个大致的轮廓:黄马甲、攀岩队、黄山挑夫——组成黄山的清洁队。

黄山黄马甲——高素质的清洁工,
黄马甲是黄山上的清扫工,他们的尽职尽责,一丝不苟早已被世人所称道。我们从他们的身边走过的时候都带着一种惶恐敬意,生怕自己一个不经意的行为给他们造成麻烦。因为他们太辛苦了,他们在不停地清扫着地面,很少有站着或是坐着不动的时候,尽管地面并无杂物,看样子他们好像是要把山上的每块石头都打扫干净似的。所以我们走在山路上的时候才会那么清爽。

我曾经听说过一个有关黄马甲的故事:有一年,一个外国的游客上了黄山,他一边走一边嗑瓜子,并随意地将瓜子皮丢在地上。一个身着黄马甲的人走过来劝阻,请他不要随地乱扔果皮。可那个外国人并不理睬,依旧边走边扔。黄马甲不再劝阻,而是一路跟随着他,只要他扔在地上,他就耐心地捡起来。走了好长一段路,直到那个外国人自己也不好意思,不再嗑瓜子为止。这种举止和气度能不让人敬佩吗!新近黄山又出现了一支攀岩队,这是一群训练有素的攀岩爱好者。他们会利用攀岩的技巧,把滚落到山下或挂在山半腰的垃圾清理出来。既起到了环保的作用,又给旅游增加了新的靓点。说到黄山的挑夫,他们更是功不可没。为了保持黄山的环境,管委会采取了很多措施,比如他们规定,在黄山上不能烧煤,只能烧油;不能洗菜和被褥衣物等等。山上旅馆所用的燃油、物品都要从山下运上来;蔬菜都是在山下洗干净以后挑到山上;需要清洗的被褥都要运到山下,在山下洗干净之后再运回山上等等,这些运送工作全要靠挑夫来完成。清早,这些挑夫就跳着担子上山了,每副担子的重量大约在100公斤左右,而一公斤的运费约0.6元。他们挑着担子一路疾行,有时还大声地吆喝着,游人每逢此时便自觉地闪避到一边,给他们让开通道,同时向他们行注目礼——感谢他们为绿色黄山所付出的辛劳。

黄山挑夫——绿色运输队
我们上山的时候,黄山的一个主要景点——莲花峰被封闭起来禁止游览。这是黄山景区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采取的一个重要的保护措施,让主要景点封闭轮休,整修道路,繁衍树木,使景点保持自然生态。黄山上的旅游纪念品也很少有就地取材的东西,一草一木都被妥善地保管起来。就连黄山上的厕所也是采取了一种“生态”的方式修建的。绿色生态是黄山人重点打造的一个品牌,虽然有些滥,但却能使人感到在他们的潜意识里,这个品牌已经是根深蒂固了。环保已经成了黄山人的行为准则。

用“竹衣”保护起来的大树

被精心保护的稀有物种

枯死的树根也被保护起来不能乱挖。

刻写在旅游道路上的禁烟标志

最原始的山路也一样干净

在黄山上写生的日本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