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纪行(十二)7.16-7.17
到西安
从黄帝陵驱车直奔西安,走高速公路便当的很。
一路上我都在想一个问题:这黄土高坡上为啥就不种树呢?陕西和山西地下的煤储量相当的可观,这就说明了一个问题,这地方是很适合树木生长的,否则这里不会那么大的煤炭储量。那么现在为什么这里的树少的可怜?肯定是由于人们过分的砍伐所致,黄陵上的柏树不是长得很好吗?是由于祖宗的庇护,人们不敢砍伐那些有灵气的柏树;从延安出来的这一路上,公路两边的山都是绿的,有树有灌木,草也长得很厚。据说是封山若干年见到的实效。也就是说,这里的山你根本就不用去管,只要将其封起来,禁砍伐,禁耕牧,不出三年,他自己就绿了。倘若再将人组织起来去植树造林,这里将会是一片多美的土地!
过去不行,是因为人们要吃、要喝,要柴草做饭,要木炭取暖,所有这些都要从上山去取,“靠山吃山”嘛!再加上人口的无节制的繁殖,吸干了土地里的养分。过分开垦,不计后果的掠夺,不仅破坏了山区的植被,破坏了资源再生的链条,也破坏了生态环境,和小流域里的气候,这可能就是黄土高原千百年来恶性循环的结果,也许还没那么漫长,一二百年的功夫就能糟蹋成现在的样子。
现在不一样的,我们完全有能力让贫瘠的黄土高原绿起来。烧的不愁了,用不着再去砍柴伐薪,吃穿也不愁了,用不着全靠土里刨食了,劳力也都陆续地向城镇集中,许多山地也没人愿意去种了。我们正好可以封山,我们正好可以造林,关键是如何去组织,是要有好的政策将人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倘若有机会再来,我真心希望能看到一个充满绿色生机的黄土高坡!
将近四点中的时候车就开到了西安。
西安这地方真的不一样了!我八十年代的时候曾经来过西安,活动的范围离火车站不远。吃过西安的羊肉泡馍;登上过西安宽厚的古老城墙;在大雁塔下的碑林里流连忘返;在街市的喧闹中听范琳琳唱的“黄土高坡”(那年这首歌曲最为流行);去乾陵看了无字碑和无头使者;和兵马俑“零距离的接触”,仿弗感应到古人徘徊的幽灵;观赏了刚刚挖掘出土的华清池的遗址,幻想着李隆基和杨贵妃在池中洗戏,“华清水滑洗凝脂”的境界;还去一个村里参观了刚出土的一个烧制唐三彩的窑址,据说这一发现给西安人带来很大的振奋,因为它改写了唐三彩出自洛阳的传统说法,证实了西安才是唐三彩的正宗产地;八月天在临潼吃上了冻柿子,买了几个一斤一个的大石榴!……那一次由于是由陕西日报组织,真是玩得不亦乐乎!西安名贵在她的历史,若细细品玩的话,住上一年怕也未必行呢!我想。

这是汽车等红绿灯时拍摄的,从城里出来,在护城河桥头。
可此次进西安,我的感觉大不一样,觉得它大了,宽广了,坐实了,现代了!也许是一种感觉的晋伸吧:你想,上一次我是从平原大地来到西安的,觉得那个城市的苍老和萎缩。这次不同了,我们是从山沟里钻出来的,一下子进入到这么宽广的地界,看到那么一大滩的城区,确有虎居龙盘之气概!难怪历代王朝都在这里建都。
其实也不光是感觉的问题,西安真的大了,栉次鳞比的高楼大厦从潼关开始,一路连接到老城,能不大吗?路也好走了,曲溜拐弯的小路虽然还保留着,但已不是主要的干线。特别是穿城而过的街道,都修理得非常宽阔,非常美观,只是在火车站一带的地方还有些塞车。老房子保留的不多了,尤其是在宽阔的街道的两侧。新修的历史博物馆也相当漂亮,典雅大方——也应该,否则真的难以和它的馆藏文物相匹配!我们住的雍村宾馆是市政府招待所,从我们所住的八层楼往外张望,除能看到一些楼顶之外,根本看不了多远,可见西安的房子都“长高”了。
能看到的几乎都是楼顶,连那些雄伟的钟楼鼓楼都看不大清楚
严格地说,我们在西安也只呆了半天的时间,而且大部分时间还都是在车里度过的,所以对今天的西安也只能是“走车看花”,没有多少实际的感受。第二天吃过午饭我们就启程返回了。西安,陕西特别是陕北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是不容置疑的事实,老区的土地正在掀起致富的热浪,正在摆脱贫困的困扰,正在创建吸纳知识人才、有为青年的条件,正在奏响一部宏伟的西部交响曲!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