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偶然看了一下青年歌手大奖赛个人比赛的情况,歌手们唱得好坏先放在一边,就其表演方式来看,都是一味的轻唱。现在唱歌有一种说法,不看你的音量大小,也不看你的嗓音好坏,就看你对声音的控制能力如何,要让你的个声音富有表现力,所以演员们都在千方百计地控制,忽略了那种自然的东西。因此让人看到的是演员在台上呲牙咧嘴,痛不欲生的种种表现却不能让人有一点感动。青歌赛几乎成了“轻歌赛”,不知道别人怎么看,反正我自己觉得,没什么太好听的歌。
任何一种艺术总归要表现自然,表现自然的东西莫过于原生态,倘若连原生态的东西都要刻意去控制,结果只能是做作,这种做作的东西就很难给人以艺术的享受,因为它毕竟有了人为加工的痕迹。
可能是演员的表演和评委的喜好有很大的关系。我以为这届的评委对弱声、控制声的给分都比较高,而对那种自然的,放开的,率性表现的唱法给分都比较苛刻,当然,这是我个人的感觉,所以,所有的演员都在那里谨小慎微的控制,而那种豪放的、开阔的、率性的、恢宏的东西反而很少见了。
艺术的表现力不仅仅在于控制,而过分控制的结果会使原生态的艺术失去自我。有些原生态的歌曲很少能得高分,原因就是它们“失控”了,而有些在我们听来并非十分出色的东西却获取了高分。评委们会说出种种理由,为他们的给分找理由,我是外行并不想去辩论,我的理由也不可能盖过评委去博取人们的同情,我说的至是我的感觉,不知道大家是否和我有同感。
打分是一种倾向,是一种引导,评委的偏好会影响演员的趋向。我参加了一个老年合唱团,也参加过几次全国性的赛演。指挥就多次对我们说:不要大声喊,你们的音量足够了,要控制,成绩好的都是弱唱好的。五六十年代的歌曲大都是放声高歌的,也都有着很强烈的震撼力,充满了革命的英雄主义;法国世界杯一个男演员的独唱,可以说是从头喊到尾,几乎使让所有的球迷热血奔放,经久难忘。
再看我们这届的青歌赛,占上风的几乎全是一种唱法,业内人的说法就是:吟着唱、含着唱,哼哼唧唧,技巧多了,却也增加了做作的成分,其实也不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