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还需要建“曼哈顿”吗?
对深圳前海湾和宝安中心区一带的定位很高,曾有一种夸张说法,叫“中国的曼哈顿”,当然就包括有狭义的华尔街。这次金融海啸,不但把华尔街的形象淹没了,也将大大延迟深圳的“曼哈梦”。其实,作为与深圳一直暗里明里较劲的广州,更是根本不把深圳人的梦当回事。
昨天在广州开“熊市中的房地产”论坛,遇到在广州颇有权威的韩世同兄,谈起这两个城市的“隔”,真的很无可奈何。还是很多年前,我帮深圳一位学者(主要是官员身份)去申报中国工程院院士,由省里的专家们初审,当轮到深圳申报项目出场时,满场的不屑声音(窃笑声)和傲慢的眼神。当时令我们几个深圳人很是尴尬。昨天韩兄主持的对话,我的发言或许是各方面水平都很差:内容、方言味、仪态,所以几乎没人听。我是讲应对经济危机的方法——“新社区建设”。广州自许为华南地区的中心,在房地产方面都不太理会深圳的经验和教训,不过,昨天有位广州的地产商对深圳和广州的政府在救市方面的“不作为”深表赞许,我还是很认同他的观点。
对深圳的曼哈梦打击最大的,还不是来自广州的“隔”,而是来自东莞的产业萧条,或者说,这种与深圳类似的产业萧条终于来了——揭开了深圳曼哈梦的短处。
从逻辑来说,深圳要在前海一带实现曼哈梦,确实要把未发生海啸的华尔街当作学习样板,则不可能是面对东莞这样的产业腹地,如今华尔街和东莞概念均发生巨大变化,深圳能迎来真正的梦想——华南地区乃至东南亚的经济中心的地位吗?——当然,这一切的发生均是说深港一起的意思。
我有一个更大的梦,也是一个谁都不得罪的梦:既然深港可以一体,而港深莞穗城四市之间其实已经没有多大间距,何不推出大都市群一体化?有了一体化,广州和深圳的竞争就变为良性的了,就不会在基础设施和资源享有方面作出有害于大都市群的争夺和各自重复安排。
在这个背景上来考虑深圳前海片区的地位,汪洋的感觉和刘玉浦的感觉,就会高度吻合。当然,并不一定要成为中国的曼哈顿,就成为中国的前海又如何?唐德纲不是说中国整体上正在“出三峡”吗,珠三角率先“出前海”不算天方夜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