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低成本居住的文化策略

(2008-10-10 12:20:19)
标签:

文化

城市化

居住

房产

低成本居住的文化策略

——文化交流与驯化的成本

还是在二十多年以前在读大学时,在一次大学之间的文艺汇演上,北大的一个学生剧团表演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简单的仿制舞台布景(正宗《哈姆莱特》场景,其实在英国也没有),粗糙的夹带英语的台词,令我的一位骨灰级附庸风雅的朋友很不以为然,她要看正宗的,我当时和她抬杠:“你要看中古英语、莎翁《环球剧场》风格的?恐怕在英国皇家剧院也难得复制一台这样的所谓正宗原味的了。”

文化交流,倘要正宗,恐怕就是天方夜谈。换一个角度,从文化的强势与弱势之分,倘若要求正宗,则存在一个弱势文化接受强势文化“驯化的成本”问题。从弱势一方来说,考虑成本,是自觉的受虐,而且是以附庸风雅开始逐渐激发“追求博大精深”的文化受虐,从强势一方,则可能会上升到文化殖民——考虑收益,乃至会成为经济殖民。

当代世界的殖民主义牟利模式,其实已由土地和经济掠夺、人口奴役,转化为强势方的温情脉脉、弱势方附庸风雅的文化殖民,中性地说,就是文化交流。

当中国人学英语时,某些自以为道行精深的人士刻意去拟习某种方言或某个高等阶层的英语,并以此自诩为精英姿态时,这种弱势方的受虐姿态已暴露无遗。当某篇小说或散文带着羡慕的口吻去描述这种中国人拟习精湛的方言英语时,我大体的判断是:一入此境,便不足观。

文化交流成本最少的方式,就是粗糙的普通话交流的方式。以当今发生最广泛的中、英语交流来说,就是粗糙的汉语普通话对粗糙的英语普通话。依此类推,当代世界的文化交流中抵抗文化殖民主义的合适尺度亦在于此。反对文化交流是绝对错误的,要精湛到“方言”互通的地步,也是不明智的。

在饮食领域,中国人吃个麦当劳无可非议,即使麦当劳在中国赚了不少钱,相信由麦当劳快餐节省下的时间,也能为中国人创造巨大的财富,但若是刻意在中国渲染法国大餐、意大利正宗风味,则由这种昂贵的产业所赚走的钱和所驯化的心灵,至少在现阶段显示出成本太高,中国人中的有闲阶层即便为此支付得起,却表现为文化掠夺的痕迹太重——看看那些假模假式的风雅,消耗了多少纸张去印刷那些空洞的符号!那些进口鲍鱼、那些进口餐具、那些用于装饰餐厅的进口大理石和木头!

在建筑、时装、奢侈品领域,道理也是如此。

之所以这么说,并不是要反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化产品之流通,乃在于陡然崛起的异域正宗之追求,是伴随着国内贫富之极度悬殊,以及为了这种“自由”消费所不得不构造的一方对另一方掠夺的“市场”机制。

中国在“大国崛起”过程中的正确的文化姿势应该是什么样的?还是以中、英语言交流为例:现阶段完全听不懂英语,责任在中方,听不懂带着汉语逻辑的英语,责任在英方;下阶段,听不懂汉语,责任在英方;再下一阶段,自由选择是以英语还是汉语交流。

目下讲究文化交流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城市的竞争力甚至还可归于文化的竞争力,这些是宏观描述,具体到交流的技术和机制,我们一定要有正确的方略。早些年,我们的官员出国交流,都要准备毕挺的西装,现在看来穿T恤也可登大雅之堂;曾经,有人教我们如何“正确”地使用刀叉、“优雅”地“摇酒杯”,其实,说一说也无妨,但做起来,一把叉子叉遍西餐桌没什么不妥,握着酒杯不摇不晃一口扪下去也可以。

总之,文化交流中,成本最少的方式,就是靠得住的、正确的、健康的方式。得其意而忘其形,才是文化交流的正道。我实在不忍心看着发展中的中国,为了得异域之形而靡费巨资,最终却忘了其意,甚至为其形所役而徒然忘了自己的心。

话说那位朋友为了那些并不存在的“正宗”而去了她喜欢的北欧,回国时说非常喜欢她居住的城市,看来境界已大大提高,倘若她泛泛地说喜欢北欧而不喜欢南欧,我可能会看轻她——每一个喜欢自己所居住的城市的人,都是值得尊重的,这就是文化交流的另外一种境界了。

“生活在别处”,是有梦者的浅薄,生活在此地,才是深刻的居住;自豪地生活在此地的,是不易被“他者”驯化的。

我的主张:成本最少地走在大路上,放声歌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