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升天了也不知道地下多好玩
(2008-09-28 13:51:35)
标签:
轨道城市文化房产 |
一、轨道交通将促进中国“城市”概念的完善
自古以来,中国城市的原型是地面上的城市,是平面化的城市。高耸的亭台楼阁或许存有叩问天空的意思,而地底下是城市的未知领域——不但从观念上把地底下归于比天神次一级的地神们统领的领域,在空间上的开拓很少。陵墓建设和一般建筑的地基垒砌都是非常严肃的事。众所周知,古罗马城的地下输水道是空间巨大,并形成了网络的,一直到二战期间,一些古代设施还可以作为战争的地下补给线,空间巨大的输水道综合了城市的其他功能,比如与公共浴场的联系,相形之下,中国在抗战期间在华北平原的农村有“地道战”,倒更像一个浪漫传说。一百多年前的国际化大都市北京和一千多年前的国际化大都市唐长安,都是没有多少地下空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北京第一条地铁,是近40年的事。这么一个历史性事件,它的重要性甚至比奥运会还重要。其实,从决策层的意识层面,是想在北京地铁学当时苏联莫斯科地铁的奢侈豪华、铺张民族象征的。但是,可能真的是苦于经济实力不够,以及由于传统的对地下空间的敬畏与无知,把地下空间渲染成“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悲情事件,才没在地铁的象征性方面大做文章。北京地铁开通,并未在地下空间的拓展方面多作努力,少量的地下商场,只不过在几个节点位置稀稀拉拉地串几个糖葫芦。在北京用地紧张的情况,逐渐增加的地铁线,并没有带来广阔的地下空间与丰富的地下生活。
对不知道的事物,我们当然不知道如何描述。在国家层面,对地下空间的命名几乎是一片空白。我不知道号称无所不知的风水先生对地下空间的摆布如何定义。东南西北,上下左右,其吉凶祸福意义与地面上还是一样的吗?这当然是笑谈。从科学管理的角度,我们对地下空间的产权划分尚缺乏技术手段。地下空间产权证,是不是要有三维描述?也许,到了几万、几十万本带三维描述的产权证发出去了,我们的城市就会有了真正的立体生活,而轨道就在促进这一生活史的展开。
二|、深圳的轨道交通
轨道是城市交通的骨干,轨道交通的完善是骨干的完善。没有轨道交通的城市是因为规模不够大或经济实力不够强,则以城市干道作为骨干。深圳的轨道体系规划包括16条轨道线,近期将于2010年建成5条线,由轨道交通的建设状况可见深圳这个城市是处在成熟完善过程中,还远未臻成熟。
与骨干相配的公共交通体系必须相应地完善,我国因为鼓励汽车产业发展并之作为拉动GDP增长的一个支柱产业,小汽车进入中等收入家庭是目前最强劲的趋势。小汽车进入中等收入家庭,对中国城市和社会的个人权利观的发展打破落后的观念,进而给生活注入新内容,有非常大的意义。然而,小汽车数量的增长,对大城市病的积累亦有很大的推力。因此,以轨道交通的完善并带动公共交通体系的完善,是化解大城市病的必然选择。
三、深圳轨道5号线即环中线的意义
1、五号线的六大段
深圳现阶段的发展策略是实施差异化发展的。但差异化又有自发差异化与计划差异化的分别。自然生长的城市是自发差异化的,而计划差异化的城市,是通过基础设施的差异化来实现的。作为城市交通的骨干,规划轨道的分布密度,充分体现了深圳城市的差异化特征。在特区内,或者说在5号线即环中线以南,轨道较密集。
环中线之名,得自它以敞口环环拥深圳城市开发密度最大的区域,环中线因而具有将城市核心区的辐射力整体向外幅射的意义,是城市有序化、结构化、内生式增长的关键环节。
环中线经过的区域可以分商住-产业-商住-产业-商住-产业六个大段。其中黄贝岭到布吉段,主要是商业与居住区域,简称商住;布吉到杨美,是制造业区;杨美到民治是居住和产业混杂区,商业会逐渐涌起,居住会强化;民治到洪浪这一长段是产业区,包括以大学城为代表的研发产业和高兴技术制造业以及一般制造业;洪浪到前海湾,是以商业和居住为主;前海湾到蛇口港是以物流产业为主。
2、环中线是城市产业升级的基础性和结构性角色。轨道交通对于产业升级的基础性作用自不用多言。特区内外二元化特征将由环中线而大大减弱,并促进城市土地价值的均衡化,为升级所需的人才流动提供便利条件,改变深圳高级人才首选特区内居住的状况,环中线将聚集深圳产业升级所需的人力资源。它的结构化作用,在于补充并扩展城市幅射力。
促进环线地区土地集约高效利用。环中线地区的土地利用和开发建设将会走一条重经济、重功能、轻标志象征的实惠之路,旧区更新、产业升级会为城市带来巨大商机和巨大活力。这一带状区域的成长,将极大地丰富深圳中产阶级成长的内涵。因此,我说它是基础性和结构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