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化的政治
——倾听台湾的声音(之六)
该谈谈台湾电视中的政治时评了。
事实上,这也是这几天晚上让人乐此不疲的节目,对于男人来说,这是最刺激的娱乐了。我写这段文字时,已是11日的凌晨5:00。昨天晚上入住台北火车站旁边的凯撒酒店,台北方面部分参会人士、三名香港代表和深圳、上海的悉数代表相聚,许多人已是数次见面,份外亲切。下午逛“故宫博物院”,三个多小时下来也深感疲惫,晚宴略为欢娱一番,打的逛了一下由“中正纪念堂”改名而来的“台湾民主纪念堂”旋即回到酒店房间,乏得不得了倒头便睡,凌晨3时醒来,续看了电视时政评论。
台湾的时政评论真的很敏感很好玩。7日和8日的评论员还说到倘台湾股市不起来,马英九就面临下课危机。9日传来美国政府接管房地美、房地美两大房贷公司的消息,台湾股市立即上涨351点,据说是一夜收得20年线,马英九的日子好过程度陡然增加利好。10日晚22:00,台湾行政院居然可以满有信心地宣布将降低证交税,由3‰降至1.5‰,这一举措将在今早8:00正式呈交立法院批准。
台湾经济政治的敏感性,互动与透明化程度,很让来自大陆的我讶异,7日、8日的“东森”、“TVB”除了对陈水扁案的跟踪报道,也相当不客气地涉及李登辉和马英九,9日、10日的时政评论,则重在穷追猛打陈水扁,而对李登辉有所放松,马英九则简直可以舒口气了,股市对马有利,政治亦然。
10日看到重提陈水扁借法国军购而探政治避难法国之旧事,据台湾朋友说,这等评论有点无厘头,但议论的影响,甚为复杂,风风雨雨、真真假假,最终要以法律判断为准绳。司法独立,这一规则,台湾民众已受惠无穷。
台湾时政评论的一大特点,是印证了“精神分析”对于二十世纪具有里程碑意义。台湾时政评论界所动用的精神分析,比西方社会更为酷烈,连风水勘舆、面相学等一切可能在西方归于捕风捉影、侵犯隐私权的“莫须有”的工具,全被用于对付台湾社会的领袖和精英阶层。
二十世纪的西方,把领袖们拉下神坛,将其卡里斯玛人格魅力之外衣全部剥掉,但还保持其个人人格之尊严,而台湾社会不仅要把领袖之传统神格悉数剔除,还要把个人人格降到普通人享受的人格权利保护水平之下——或许公众人物要准备接受任何污辱、“揣测”。
8日看到东森台的一个评论节目,拿陈水扁的儿子陈致中说事儿,居然请来了西方文学史学者,来分析陈致中在瑞士银行所开的户头,用的是英国圆桌骑士兰斯特洛的儿子葛哈德的名字,葛哈德是一名完美、纯粹的武士,其修炼之道行高深,可推衍出陈致中面临大灾难时的不动声色,即中国古语中“泰山崩于前而不眨眼”的境界——陈致中一方面身处阿扁国务机要费案的调查漩涡,一方面依然挥金如土,谈笑自如,自在消费过日子,陈致中的老婆黄女士,作为年纪轻轻的女性,遇事干练沉着,都被时政评论家们恨得牙痒痒,而不可思议的是,这种属于茶余饭后不必负责的杂谈,居然都可形成公共场面。
台湾的民主,不仅仅把公共事务公开化,而且要把一切与公共事务有关的个人噱头,放大之后公开。一般来说,民主是最不坏的结果,从台湾的经验我有一点小小的困惑:只有圣人才可能成为不受非议的领袖,但到哪里去找圣人呢?而且如果圣人往往变得窝囊不堪,台湾社会的领导力机制如何发挥?目前我相信窝囊废是容易被台湾社会甄别而迅速抛弃的,那么,就会走上日式道路,频频换头的游戏必将开启。
疑惑拟或建议:不要对公众人物作勘舆、面相分析,让巫师退出公众舞台。邱毅等从理性对台湾时评的贡献值得肯定,那些巫师和文学评论家的时政之评,就不要拿到公共画面上来说事了。
(九月十一日于台北凯撒酒店,待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