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战的致胜之道
我非金融专家,也不熟悉战争,为何在此谈起国际金融战争来?
缘于此前的《货币战争》,描画了一个“阴谋论”大陷阱,以及如今局面下,诸多财金博客关于国家金融战略、货币政策的文章获得广泛关注。众说纷纭,是个好事。但从决策者角度,这个局面的应对,反而要回到常识才好梳理出有效的思路。
那么,关于金融战的常识是什么?此无他:公开讨论才可能有效化解金融陷阱的危险。因为仅仅限于小屋子里的谋画,即使是挂着“爱国忠民”的牌子,依然是不可信的,那是可以被人巧妙而低成本地购买的。小屋子里的“政策指引”放风、不加充分讨论的立法或部门规章,在当今复杂迷局下,公民凭常识有理由怀疑它们的“初衷”或“被隐藏的目的”。
比如:被黑道追杀的警方通缉犯,选择向警方自首的真实目的可能不是为了赎罪而是为了保命。那么,以金融法规政策所涉及的因素之复杂,以国家机密为由不予充讨论,是极其危险的做法。
好莱坞英雄大片和中国的英雄片一样,喜欢渲染个人英雄对一场战争的决定作用,那是为了一个固定画面需要而产生的描述技巧,倘若它由描述性技巧转化为决策者思维,那就是与现实生活开大玩笑。
在《参考消息》和其他一些小报上看过对格林斯潘的神化,其实《货币战争》一书和一切帝王将相史一样,是把世界的钥匙挂在少数英雄的裤腰带上,这样,容易误导民众盼望中国的金融英雄出现。就像许海峰到奥运场上摘取第一枚金牌、姚明可以到NBA打球一样,中国的金界融似乎也在呼唤这样的英雄。
但国民体育之道在于小民们天天练,国家金融之道亦在于小民们天天说。
所以,我对那些明知不会直接影响金融政策的“外行”,天天警惕地注视着国际金融格局变化的人,充满敬意。反而是那些有着“金融专家”桂冠,并可进入小屋子的人,才是民众要份外警惕、国家宏观决策机构也应充分警惕的,因为专家拥有“壳资源”,而任何“壳”均是可被收买的。当然专家系统的自律已及学术规约也有用,但在中国用起来是要大打折扣的。
当然不是说金融专家不要说话,他们可以说话,但不必戴“爱国的金融专家”的帽子。不知名的博客,戴“爱国者”帽子无妨,但知名专家博客,则不必。理由在于,有了“壳”,就有可能被收买。对此,并无法律之有效制约,其被收买的危害,只有靠更多的民众议论来对冲,就如“华南虎”事件中体现的一样。这也是保卫中国金融的惟一正确有效的途径。对于决策者而言,可以广征高见、深思熟虑后铁腕执政,绝不可以“铁腕”名义拒绝议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