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港双年展第一天的趣事
8日晚,深港双城建筑双年展隆重开幕,贾樟柯拍的开幕礼片,深圳市领导和香港规划署的领导光临,还有很多建筑界、艺术界的大腕。9日是周六,我有两场活动。主要是在红树西岸的“实验与反思”建筑论坛,另一个是在大梅沙喜来登酒店的深商意见领袖论坛。前者是请梁文道主持,后者是郑佩芳。这么说,挺有娱乐圈味道。
建筑论坛上名家云集:朱锫、马清运、王澍、刘家琨、马岩松、刘晓都、王昀、王明贤、孟建民、汤桦、饶小军、顾大庆、刘国沧,还有南方都市报的陈朝华和南岛。论坛主要是探讨中国实验建筑的命运,当然是通过建筑师自己的经历来阐述的。理论的阐述并不多。我深感理论家是没有太多发言权的,不是说理论家没想法,是社会基本上只买建筑师的作品,而不买理论家的单。有一个宗教家说过一句名言:“行动中的人更接近上帝。”建筑师是行动中的人,有的牛气建筑师做上帝的心思都有,理论家顶多做个祭司,还要看有没有听布道的人。我被认为是建筑评论员,自然属理论之流,往往是一时无话。这个论坛还要促进一件事:把已存于南方都市报地产评论板块的建筑评论小板块独立出来,成为一个有更大影响力的版面。
建筑师们的表述,是互相矛盾的,这太正常了。但今日的中国建筑师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已经在国际舞台上发出了足够响亮的声音。如马岩松的加拿大大型建筑中标、朱锫在数字奥运大楼国际竞赛中胜出、张永和与马清运当上美国著名大学建筑学院的院长,标志着中国建筑界与国际平等、深入对话的时代来临。
我对中国建筑师们的建议是:实验建筑不应是小众活动、而应成为大众改革时代的犀利力量,融入大众、引领反思;建筑师以个体迎接世界性挑战,尽量消弥国家民族背景,因为民族寻根很容易走向虚无缥缈;多元化时代要宽容。
因为是关涉媒体的推动,这次活动要推出几个建筑榜单,有“二十世纪最不应遗忘的十座建筑”、“二十世纪十大建筑学家”,这是很沉重的两榜。而“中国最人性化的十座城市”,这个榜是一个喜剧榜,杭州、成都名列榜首,而北京差点落选,因为几位来自北京的建筑师怕回京被人骂,通过三轮投票勉强把北京推了上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