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饥饿时代的建筑与经典臆象(二)
前文所述后饥饿时代语言的混乱。混乱是这个时代的特征之一,但并不是最根本的。
后饥饿时代固然可以轻易地区别于饥饿时代。但从展望未来的角度,与丰裕时代的差别,显得尤有意义。
后饥饿是一个寄生性概念,它是寄生于饥饿身上的。而饥饿又是时不时从天而降于人间的。据说这与气候变化有些关系。早期人类面临挑战时的反应,令后人不胜敬意。这种反应是指不分统治者有被统治者,整体而言形成的。比如埃及法老统治时期的金字塔,那是饥饿的人群竭力构筑的一个歇斯底里的形象。欧洲中世纪建筑哥特式教堂,那是既浪漫又绝望的情绪之表露。想像一下吧,一群骨粗肉瘦的日耳曼汉子,扛或者抬着一段大理石券拱,踽踽而行走于离地数十米的高架上,小心翼翼地将券拱卸下肩,调准位,合上缝,舒出一口长长的气,他的眼窝深陷,长袍紧挽,青筋暴跳,一副虽肚饿但精神饱满、虽累苦但心里甘甜的幸福样子。其实,幸福倒未必,但劳累之后,饥饿而有所成、有所思的人,大抵是会觉得值的。处于饥馑之中,如何实施有效的社会运作,是一定要充分地诉诸于精神的。而精神被撕裂的效果,是悲剧性的审美,是震撼人心。迄今为止,哥特式教堂留给人类的悲剧般存在,是无以复加的,带着死亡气息的炫丽。到十九世纪,随着全球人口的急剧增长,物质的增长,不足以满足人口的需要,饥饿中的嚎叫、愤怒,氤氲出浪漫主义的精灵。这可不是阿Q式的精神安慰,是带着刀枪的暴动,是国与国的资源争夺战。饥饿也产生了它的经典:乡愁的建筑、现实的小说和残酷的战争。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