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不恰当的儿歌
《字宝宝乐园》(3~6岁)儿歌集,属国家教育部重点课题“科学教育”子课题、国家“十五”规划教育重点课题“创新教育”子课题、中国优生优育协会“摇篮工程”子课题,一共22首儿歌,大部分是不错的。但其中第15首《鸡公公》似有不妥。它是这么唱的:
鸡公公、挺挺胸,
它说一口吃条龙。
什么龙?不是龙,
原来是条毛毛虫。
大家听了捂嘴笑,
羞得鸡公冠子红。
公鸡挺胸昂起红冠,夸耀自己、表现自己是值得鼓励的形象和心理,为什么要给小孩子们诱导一种嘲笑别人的局面?“什么龙?不是龙”,连成人世界都搞不清什么是龙,为什么要让孩子们武断地知道这不是龙?
整首儿歌,渲染一种不大宽容的心理。尤其对于内向的小孩,更易强化这种封闭取向诱导:不要出头、不要乱说、不要随便夸口。
其实可能这么改一改:
鸡公公、挺挺胸,
张嘴咬住一条虫。
虫在嘴边扭呀扭,
鸡公夸口吃飞龙,
大家听了哈哈笑,
鸡公得意冠子红。
这样,一个相互宽容、幽默的场面和情态就出来了,对吃飞龙不置于是与不是的科学和道德判断,只当它是语言游戏,在大家善意、友好的笑声中,鸡公仍可得意,大家鼓励它得意,冠子红了,是积极的标志,而不是消极的“羞”的标志。
前一篇:乡间新闻:非典型猪瘟
后一篇:愈来愈窄的田间小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