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茶庄女老板谈“自由空间”
周日陪朋友逛茶叶市场,我是爱吃绿茶的人,对绿茶有一点了解,对普洱、铁观音则一无所知。在深圳景田北路有一家大型茶市场,名字更冠以“中国茶宫”。这是一座吸纳了一些中国古建筑元素的比较考究的混凝土框架式高层建筑,屋顶有一些歇山式处理,茶叶店铺集中在三、四层,入口是高档酒店式的,花岗岩铺地,封闭电梯。五、六层还有茶馆,供品茶吃饭。中国茶宫的老板韦先生是广西人,原来是和我同一个政府部门的人,在我来深圳之前就下海搞房地产,现在搞茶文化,目前还处于持续的投入铺垫阶段。
已不止一次来中国茶宫,但每次来均无所购,茶叶也摆了不少,但懂行的朋友认为价格与货有点对不上。今天转了一圈,还是没买什么,转而往罗湖火车站附近,建设路边上的一家茶叶市场:德兴市场。德兴市场是一座两层楼的简陋建筑,作为茶叶市场十多年了,经过两个略有残破的楼梯口上二楼,回廊两侧全是茶叶、茶具店,生意很火。有一家卖绿茶的女老板与朋友相熟,出于好奇,我问:“为何中国茶宫生意相比德兴市场如此冷淡?”该女士一番话,令我不得不佩服有心之人对空间的感悟,犹有过于专业人士之处。以下是该女士的原话:
中国茶宫我也去过,韦老板的夫人与我还相熟了好些年。中国茶宫开业时,免租金、仅收一点管理费的优待对于我曾是一个很不错的诱惑。第一次参观茶宫之前,我想也是类似于德兴市场这样的,亲切、随意、自由自在,没有太多顾虑,即使扯上嗓子喊人,大家也不责怪,来就来了,去就去了。而中国茶宫给人感觉太严格正经了,那么高的中国大屋顶建筑,入口很气派,尤其是电梯,仅仅一个小小的高档电梯,哪里是做市场的?那是私人俱乐部式的,不自由、不轻松。一上到三楼,好家伙,也是那么装修高档气派,当时我心里就说,不能来这里开店,开店一定没生意,因为这里太端着架子了,太压抑了,空间也不宽敞,入口很紧张严肃,我没有把绿茶店开到茶宫去了,后来茶宫有人到我这里来进货,我送货时还专门去了几趟,证明我当初不去开店是正确的。
这就是一个普通而颇精明理性的使用者对于建筑空间功能与效果的描述。她还补充说,现在开店,除了位置、交通,还有停车和门面是最重要的。
以上这番话或许对经营茶文化的韦老板等人是有用的。尤其对于挂上“文化”的边儿营生,建筑空间自由、开放、随意亲切的氛围、功能实用,可能是容易被遗忘的常识,因为“文化”很容易使人正襟危坐,沐猴而冠,往好里说是高品味高档次的曲高和寡,这种高汤很容易使人迷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