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常回家看看——致我的小女儿(之二十五)

(2006-09-01 23:09:27)
分类: 致我的小女儿·上部

常回家看看——致我的小女儿(之二十五)

老照片:这是点点的曾祖父、曾祖母留下的唯一一张照片、拍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从左至右依次是点点的曾祖父、伯伯、曾祖母,我。

 

点点:

 

今天,爸爸想跟你说说“孝”的问题。

为什么要说说“孝”?爸爸先跟你讲两个例子,绝对的真人真事。一个是多年前爸爸在电视上看到的一张照片,四川边区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奶奶,岁月在她的脸上刻下了许多深深的皱纹,但是照片上的她右边的脸却高高肿起,右眼更是因红肿还只剩下一条缝了。主持人介绍说,这是他六十多岁的儿子打的,原因仅仅是老奶奶把自己借出去的一筒米不要了。

而另一个故事就发生在长沙,就是2000年吧,春节本应该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全家团圆的日子,多少人不管身在何方都会千方百计千里迢迢回家团聚。然而在那个天下人欢聚的晚上,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奶奶却流落在长沙的街头,蹲在寒冷的风雨里默默地、辛酸地体验这独特的除夕之夜。记者发现这位老人时,起初以为她只是一位孤寡老人,后来从老人的哭诉中才得知,老人已经七十多岁了,生有五个儿女,老伴早已过世,是这位老人含辛茹苦把儿女带大,如今他们都已各自成家,老人家最大的孙子都已经成家并有小孩了。本应四代同堂,享受天伦之乐,却因为老人家那套60平米房子的继承问题,五个儿女与母亲反目成仇,互相推诿,再也不管她的死活。更有甚者,她的二儿子竟然强占了她的房子并将老娘亲扫地出门……

两位老人的遭遇至今在爸爸的脑海里印象深刻,爸爸至今还记得当时自己的愤怒。我想他们的子女活到这份上,这真的已经不是孝不孝的问题了,简直就是没有良心,丧心病狂。这人要是没有天理到这个地步,实际上也就跟动物园里动物一样了,但是你说要是真跟动物一样也行啊,鸦有反哺之孝,羊知跪乳之恩,所以这样的人只怕连动物都算不上,看来“禽兽不如”原来还是真有其事的。

当然,大千世界,芸芸众生,这也算是个案吧,毕竟这样的例子还是极少数。但是这不能成为我们淡化“孝”的借口和理由。相反,爸爸以为,在目前的经济社会条件下,我们更有必要谈谈“孝”的问题。

现在生活节奏很快,我们每个人似乎都很忙。特别是从大学毕业走向社会以后,往往都需要忙自己的事业或者自己的家庭,故而总是很少有时间跟父母在一起。有些人还是很有“孝”心的,虽然没有在父母身边,但是钱不会少,总是按月给他们寄去;还有的人甚至给父母很好的生活条件,但一年到头就是没时间跟父母聚聚。这在现代社会已经成为一个矛盾。

一方面是“好男儿志在四方”,另一方面是“父母在,不远游”,的确不好处理,于是就有了前几年歌手陈虹唱的“常回家看看”,唱出了天下老父母的心声,一曲看似平淡的歌,却把整个社会家庭现状描绘得彻头彻尾。

“百事孝为先”,这是千古传承的名言,也是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重要方面。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传承下来许多因孝而名的故事,也流传了许多忤逆的反面教材。一个“孝”字,融在千万家庭之中,融在每个人的生命过程中。在爸爸小的时候,爷爷就常安排我和你伯伯轮流陪老爷爷老奶奶睡觉,给他们“暖脚”,而说实话,小时不懂事,那时我和你伯伯总是把这个当做一个艰巨的任务,不愿陪老人睡。现在爸爸的爷爷去世十多年了,心里却时常想,要是你老爷爷老奶奶现在还在世该多好啊,那他们将是家乡最幸福的老人。

我们不一定要做个千古留名的孝子,但是我们对长辈特别是父母最起码的尊重与瞻养是最基本的,人在年轻的时候总是重视对子女的培养而忽视对老人的孝敬,也许有一天,就在我们自己老去的时候,我们才能理解和体会到那种晚景凄凉的滋味。

爸爸今年三十多岁了,按理也还算是青年时代。但随着家乡许多老人的故去,爸爸越来越意识到一个既是自然又是残酷的事实,爸爸跟很多同龄人一样,正在步入一个迎来送往的时代,爸爸小时候那些曾经是那样的充满激情与活力的叔叔阿姨们老了,岁月已经把他们送到了暮年。这很残酷,但面对大自然的规律,任何人都无能为力,因此,爸爸妈妈注定开始要承担更大的责任,承受更多送别老人的痛苦。在你三十多岁以后也一样,你一样会有这样的感觉。那么,既然明明感觉到自己的上一辈正在慢慢老去,为何不趁他们还有能力、还有意识、还有精力去感受、去体验大千世界的时候,就让他快乐的享受生活呢?作为老人,享受生活首先是心境的充实与愉快,特别是一家人在一起其乐融融的感觉。我国社会转型期的社会现状为许多年轻人提供了在外谋生的机会,也因此两代人分开的概率几乎是普遍性的,我想任何人老了都一样,现代的社会发展了,一般的家庭谁也再不会缺点吃的、缺点花的,可能缺的就是一家人的团聚,缺的就是我们的“常回家看看”。

我们可以把跟老人住在一起当做苛求,但“常回家看看”却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因为“常回家看看”不仅是你把自己的老人放在心里的体现,也能给你自己带来快乐,至少在有一天老人故去的时候,你的心中不再有遗憾和悔恨。人生最大的痛苦,莫过于“子欲养而亲不待。”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生,每个人的一生都很短,世事如浮云,唯有亲情无价。“孝”字当头,是一种义务,更是一种情感、一种良心。

希望你能懂得。

 

                                                    

                                              20069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