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身泥土气息,家境一贫如洗。腼腆的袁建苏最开始并没有给我飞机“发明家”的印象
袁建苏的家在隆回县候田乡的文升村。袁家背后是远近闻名的新化名山木头界,海拔1400多米,是隆回与新化之间的天然屏障。文升村风景秀美,民风淳朴,但由于仅有一条很窄的泥土路与外界相连,村子的生活总体上依然贫困。袁建苏就属于村子里有名的穷人。
6月2日下午,我利用回老家为父亲办六十大寿的机会,在老乡们的指引下,来到袁建苏的家。
我眼前的袁建苏四十多岁,一身当年的“劳动布”做成的服装满是机器上的油污与尘垢,浑身上下散发出一种泥土的气息,惟一感觉眼睛一亮的是他有一个亮堂而宽大的额头。环顾袁建苏的家,仅有的四间木房可能是由于年代已经久远的缘故,稍稍有些倾斜,四个房间空空如也,除了一间用作起居,一间摆了一张桌子吃饭之外,另外两间堆了一地的零配件,据邻居讲这就是袁建苏的飞机“加工厂”。几架古怪而独特的加工器械放在房间的阴暗角落,屋外的光线从木墙间的缝隙中透进来,使它们陡添了几分神秘。我们的谈话从飞机开始。
“有钱人坐他们的飞机,咱农民就不能坐上自己的飞机?”袁建苏很小就有“上天”的梦想
据袁建苏自己讲,他很小的时候就常望着天空出神,想着要是自己能像鸟儿一样飞起来就好了。袁建苏是个苦命人,5岁时父亲去世,8岁时母亲改嫁,是奶奶含辛茹苦把他带大,虽然家徒四壁,但袁建苏从小就对机械制造有着浓厚的兴趣,什么活计一学就会。但最开始想起要做飞机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
一开始旁人听到袁建苏的想法,都以为他是疯了。然而1992年,袁建苏的宝贝飞机果然有模有样地出现在世人面前。此后几年,袁建苏参考航空杂志的飞机制造资料,将飞机的细部不断完善。1997年3月13日,对袁建苏来说是一个永远难以忘怀的日子。这天,袁建苏在湖南卫视《乡村发现》主持人李兵的鼓励下,开始了他的第一次试飞,方圆数十里的村民来为他助威,但是,在众目睽睽之下,袁建苏的飞机从他家门前的土坡上滑行数米后,一头栽进自己的稻田里。
虽然试飞失败,但袁建苏从此却出了名。然而外面花花世界的尔虞我诈使这位率真的山里汉子望而却步
试飞失败了。
虽然乡亲们并没有取笑他,相反都佩服他的恒心与毅力。但袁建苏告诉记者,“当时确实是蛮不好意思。”当时“兵哥”(《乡村发现》主持人李兵)当着那么多人的面说从自己身上能体现出当代中国农民极其可贵的创造精神,不料自己“创造”出一个飞不起来的宝贝疙瘩,自己不仅难以向乡亲们交待,也对两个儿子不住。
出人意料的是,虽然飞机没飞起来,袁建苏的名气却大了起来。浙江温州一位老板看了他的事迹,专门给他寄来了5000元钱邀请他去看看,要与他这个农民交朋友。老袁生平第一次见到这么多钱,欢喜得不得了,但又舍不得花,便坐火车到了温州,住进了自己从没住过的宾馆。温州老板热情地鼓励他到“外面去闯世界”。继续自己的飞行之梦的想法使老袁兴奋得几个晚上都没睡着觉。
出于这一“周密”的发展思路,1999年,应广西一教授之邀,老袁带着自己的宝贝疙瘩飞机到了阳朔入股开博物馆。但生意时好时坏,对方又从来不兑现自己的承诺,袁建苏开始有了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一气之下,将自己的宝贝飞机收回,拆成几部分,存放在广西的一个远房亲戚家里。
袁建苏还在执着地追求自己“上天”的梦想
1999年12月,世界特技飞行大奖赛在张家界举行。袁建苏得知消息后,按捺不住自己强烈的好奇心,硬是从牙缝里省了几百块钱,跑到张家界看了那些能在空中翻跟头的真家伙。真是“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没有”。张家界之行使老袁长了不少见识,也对自己的飞机有了很多改良的思路。他执着地相信,自己的飞机肯定能飞起来。 在袁建苏家里,我看到好多微型小农具,如古代的碾米机、水车、风车等等,记者好奇地问老袁,搞这些东西干什么?这些小农具是老袁制做的艺术品,他计划将当地自古至今的农具花一到两年时间全部造出来,搞一次湖南没有过的古农具展览,等筹到钱了再改良飞机。
我尝试着问他,要是有一天飞机真的飞起来了,你老袁那时候做什么去?袁建苏毫不迟疑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他说,飞机飞起来以后,自己也算做了一件大事。到时就会将自己制造的飞机和发明的一些工具及艺术品组建一个乡村博物馆,将乡里几个穷苦的残疾人请来帮忙,用博物馆的收入将他们养起来。老袁的回答让我肃然起敬。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