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金街和网红打卡地之间,民乐园该何去何从?

标签:
民乐园商业街杂谈 |
上世纪90年代末,解放路曾立了一块巨型广告:政企合力100亿打造王牌商圈,这个商圈的核心就是民乐园(万达)步行街。此后,民乐园步行街建成,大商新玛特进驻解放路,与民生、万达形成犄角之势,而沿线其他地块并没实际进展,让解放路王牌商圈的打造漫长而一波三折。
被人们寄予厚望的民乐园,因扼杀了原有的DNA变得不伦不类。万达百货在自己的盒子里自娱自乐,步行街从开始就陷入自生自灭的状态当中,“丰”字型格局没有给商户带来“丰产”,而是一波波乘兴而来败兴而去的房东和商户。
投资者:重金购买的商铺一夜之间贬值了!
民乐园步行街从2009年4月18日开始销售,打出“政企合力再现解放路王牌商圈”口号,以“解放路/双地铁/步行街/铺铺临街”为卖点,价格区间5万元~10万元不等,让一大批投资者落单于此。当年的销售火爆至极,西安最大步行街赚的盆满钵满。
2011年09月21日,民乐园步行街挂牌,随后投资者发现了一个问题,之前销售顾问信誓旦旦承诺的每平方米300元租金根本无法租出,对折后才勉强有了情况。许多财大气粗的房东,不屑于讨价还价,看不上百十元的蝇头小利,一锁铺门就是三年。
万达盒子后边(原尚俭路东四路口南侧)主通道上,有两间商铺,一层单价9万元,两层均价5万元,面积共270平方米,购买者一次性支付了1350万元现金。业主王女士本想用于出租,但看到许多租赁者的租金承受能力严重不足,若按每平方米月租150元水平,这套40年产权的商铺再期满后也无法回收成本;再是租赁者所从事的业态盈利能力普遍较差,无法持续,不能长久。左右为难之际,只好自用经营女鞋。
赵先生是普通劳动者,因给老乡帮忙在民乐园买了商铺,许多老乡都找他帮忙,一来二去大家承诺借他部分现金,用银行按揭买一套小商铺。大家凑哄让他热了脑袋,自筹80万,从朋友哪里借了100万,贷款160万,共计320万元买了一套80平方米两层商铺。他算了算,每平方米月租只要200元就能包住16000的月供,但临出租、谈价时才发现租金与当初销售顾问说的大相径庭。因不同于大款,他只好以单价120元的租金先将商铺出租,加上6000元的工资,还款仍有很大差距。他常常为此纠结,吃不好睡不香,就等着行情好后立马解套。
民乐园八年时间里用现实教训了许多人,“一铺养三代“是最大的谎言,当你冲着西安最大步行街来时,万达销售完成便功成身退,至于当初的规划,爱哪哪去!
经营者:当初想的好好的,为啥在这不管用了!
从民乐园步行街开街,能够给人留下印象的商家有魏家凉皮、巴贝拉、干锅公司、初代等餐饮代表,还有意尔康、极星户外、玫瑰秀等,魏家凉皮曾红火一时,但背不住小凉皮店左右围攻,更背不住高昂的房租成本和不断上涨的人员成本,6年后被迫关张。
在这里坚持8年以上的商家,实属凤毛麟角。意尔康是唯一三家店面在主通道(东三路尚俭路)十字轴上,始终伴随步行街成长的忠实商户;它(东北角)旁边一家叫极星户外的户外用品商店,也坚守了8年,直到春节前夕实在挺不住了,被迫转让;玫瑰秀为自购商铺,是常年经营女鞋的专营店,坚守8年店面养活不住自身,突出的是守,是不得已而为之。
更多在民乐园的创业者最后的结果是血本无归!
当年,万达11号楼下曾开了一家叫南粉北面的小餐馆,两层合计约90平方米,主营米粉、面食,经营者小何曾在深圳一家连锁餐饮公司做店长,回陕后在民乐园投资24万元(装修、硬件等),又花5万元加盟费开起了这家店,用他的话说“每天起的比鸡早,睡的比任何人都晚”辛辛苦苦两年,一直徘徊在即将盈利的边缘,眼看越陷越深,2年后忍痛做出“割肉”的抉择,以8万元将店面转了出去。如今我问小何对当初投资有何思考时,他认真的说:“南粉北面是南方餐饮知名品牌,我们也考察了,想的好好的,不知咋的到了民乐园就不行了。”
与对面曾经火爆的巴贝拉相比,小何还算是幸运的!
巴贝拉是家披萨店,当初每个39元团购火爆一时,常常排队。这种洋快餐毕竟不是面食,人们奔着新奇来尝个鲜后就再不会来,这对于投资400万元,营业面积约400平方米的实体店来说,品种过于单薄,两年的时光就偃旗息鼓,短暂的繁华如过眼云烟,巨额的投资终是血流不止。
对于民乐园曾经的创业者、经营者来说,盲目的投资,经营的失败是剜心之痛。如果投资之前能够调查了解、倾听前辈、同行建议,而不是盲目跟风、随意下海,海水岂能呛你!
网红店:靠网络聚集人气,来的快死的更快!
春节刚过,民乐园又掀起一轮商铺转让潮,30余家春节前还在经营的铺面纷纷贴出转让或出租招贴,令人费解。观察后发现,网红店速死是个新情况。
如果在网上搜索“民乐园步行街网红店”,很多检索令人目不暇接。“如果你不知道这14家网红店,那你一定是逛了假的民乐园!”、“西安这10家高颜值的网红店,据说长得好看的人都去了!”、“网红小店扎堆民乐园,顾客到底喜欢吃还是喜欢看?”
笔者观察发现,网红店多以甜饮品居多,当网上披露该店出现排队购买现象时,打卡、拍照就会助推销售,很快附近便会出现类似小店,就甜饮品来说,局部地方多达七八家之多;2016年冬,市容加大占到经营管理,串串进店成为趋势,民乐园诞生了第一家网红串串店,一时间排队、打卡名声大噪,紧接着一夜之间20余家串串店争奇斗艳;还有一种更直接的泡面食堂,几乎不要任何创意,只需弄个新奇一点的名字就网晒、抖音开业,这种随手拿来的泡面食堂最多时有10家之多。
一家饮品店经营者告诉笔者,2017年他们来时,民乐园饮品店也就20来家,但是仅仅一年多的时间,饮品店就爆增至四五十家。“不过2019年春节前后就死掉一大批了,包括很多品牌连锁店。虽然他们能够依靠品牌效应引来一定客流,但是店面太多了生存也很困难。”
一个缺乏整体规划的商业街,不能对创业者进行业态指导,没有预警机制;而创业者把噱头、包装当作创新,有样学样、快速复制,即便以网红店面世,人们打一次卡后再不光顾,让他们的寿命不超过三月。这些网红店不论店面的整体结构,室内布置,还是小摆设虽然都是“高颜值”,看起来很美,实际却没什么内容。他们留下一个共同的特征,来的快死的更快。
一条新建的商业街服务于消费者的主体有政府、业主、商家、运营商。政府卖地、开发商卖铺、业主各自为政,导致商业街没有运营主体,缺乏资金投入,而所谓金融小镇文化街的主题定位更是闭门造车,这些冷业态或许满足了政府形象和财税收入的需求,但对于整体商业街的人气几乎是杀伤性的。
回想曾经繁荣的东大街和解放路,丰富的业态构成了人们愿意逛街的根本原因,看电影、吃美食、逛书店、买衣服、买电器、可以洗浴、可以照相、可以游戏、可以修表、可以补衣服……几乎可以满足市民的一切生活需求,正是因为是长期自然形成的商业街,有了商机商家自然无孔不入,业态自然丰富,人群自然聚集。以政绩和开发商利益短期行为打造的商业街就是杀鸡取卵,是一只被吞噬一空的鸡架!
就民乐园步行街现状,8年(若算万达百货和住宅则10年)时间,已面目全非,当初的高颜值不在,极力的涂抹、覆盖掩饰着破败,在解放路、东新街、永兴坊的一侧堕落着,民乐园该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