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在陕西,说起古镇就头疼,因为诸多古镇一味模仿大同小异,如同吃过的馍,没有味道。近期在广州采风,在沙湾古镇有了不一样的感觉。沙湾古镇始建于南宋,是一个有着800多年历史的岭南文化古镇,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民间艺术饮誉南国。先后获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等多个称号,是原汁原味原址的古镇,其石板路就像长在地上,质朴自然,和建筑相互融合,让人感觉亲切。
这里有一条东西走向的街道叫车陂街,是集中体现沙湾古镇风貌的一条重要古街道。地处沙湾古镇的中心地带。历史上的沙湾经济繁荣,有“三街六市”的美誉。漫步其间,依稀可以映照昔日的繁荣。
车陂街是明清岭南建筑群的集中代表。路面以麻石铺成,民居、祠堂多为砖墙坡顶砖木结构,具有良好防火和通风性能的镬耳山墙,质朴简洁的水磨青砖墙,岭南沿海特有的蚝壳墙,精美华丽的砖雕、木雕、石雕、壁画装饰,“回”字门廊、脚门趟栊随处可见。这样具有岭南文化的建筑与北方建筑风格迥异,除了精美的砖雕与北方建筑相似外,其屋脊上的吉兽、瓷雕以及造型都非常精细,体现了工匠的精工细作。
车陂街一街之内有惠岩祠、炽昌堂、佑启堂等祠堂,曾是宗族祭祖,族绅议事、集会,族人红白喜事摆宴席的地方。祠堂高大、空旷,高度甚至超过北方同类建筑,让人心生敬畏。我曾与《西安晚报》摄影记者张宇明一起在陕西泾阳水利会馆拍摄,那是当地大户社树姚的发家之地,与沙湾古镇的祠堂不同,姚家大院及关中民居的大门相对较小,有刻意收拢(聚财)的意思。而沙湾的祠堂门楣高大,一般上部两扇通顶大门紧闭,两侧门神护佑;下边一人高的两扇小门洞开(招财纳宝)方便出入,其整体高度均比关中建筑高大,这不仅是财力彰显,更是一种包涵浓郁的地方文化和习俗。
广州祠堂众多随处可见,每逢清明、寒食节、春节等节日,人们就在家族的祠堂里祭拜先祖。这是传统,也是传承,许多移民国外的人还经常回来祭拜。在别人眼里肃严的祠堂,在广州人眼里,却是家族血缘纽带最亲切的寄托物,也蕴藏着对祖先、对传统、对宗族的敬重。除此之外,宗祠还是联系族人的桥梁和纽带!每当族中有红白喜事,大摆筵席,都会在宗祠里进行,这也是光宗耀祖。继承和发扬因为有了祠堂就结合得格外密切。
由此想到了陕西的人造古镇,因为城市建设拆掉原汁原味的老建筑;因为旅游需要又建设了应景的仿古建筑,一拆一建我们失去的不仅是有形的建筑,还失去了和建筑互通互溶的DNA和灵魂,难怪这些“道具”一般的项目,开业时火了一下,而最终还是悄然熄火。
目前时兴特色小镇,除了主打文化外,一般都喜欢用明清建筑承载,表面上丰富、细致,而深挖后却乏善可陈,无外乎“吃住玩游购娱”那一套!文化学者金乾生说:“建筑是硬文化,要装进软文化。”在沙湾古镇,软文化如祠堂文化、民间雕塑、沙湾飘色、沙坑龙狮等,还有醇香诱人的传统小吃姜埋奶、牛乳白饼等,这些散落在古镇各处,散发着迷人的光芒。
中国旅游地产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王建红说:“旅游小镇不但需要地域特色浓郁的建筑为‘身体’,更需要历史人文铸‘灵魂’。”从沙湾古镇的修复、利用情况看,在铸造灵魂上,留耕堂、何炳林院士纪念馆、水绿山青文塔、宝墨园等都做得特别出色,如果小镇都能像这里一样,在保持原貌(味)基础上、主打地方特色文化,用包容的心态留住建筑的魂,不仅吸引了游客的眼,还留住游客的心。
从广州沙湾古镇保护、开发和利用情况看,可以作为特色古镇范例,值得我们学习,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