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我的记忆中,地震是很遥远的事情,每每听到别处地震时,总会听人家说:长安自古帝王都、长久平安,不会发生大地震。所以,对地震的印象非常肤浅,防震、抗震知识非常匮乏。
32年前的唐山大地震,曾给我留下些许印象。余震波及的时候在睡着,根本没有感觉,但第二天满街都是居民搭建的塑料棚子,这也许是地震给我的第一印象了。后来通过报纸、广播,尤其是钱刚的《唐山大地震》连续广播,知道了地震的危害使24万人一夜之间丢了性命,令国人震惊。
闹地震闹了一段时间,没有在家里睡觉。等回到家里才发现,地震使家里二楼上的山墙裂开了一条胳膊粗的口子,害怕极了。当时父亲去世不到一年,姐姐上班的上班,上学的上学,年仅12岁的我是家里的“顶梁柱”。这条裂口一直拌我到冬天,冷的不行了就找些破布塞住御寒,到了次年春天,有邻居建房子才用泥巴把口子糊上。这是第一次将地震与房子联系起来,但毕竟那时候还小,时间又过去了很久,印象还是很模糊。
唐山地震后,国家对建筑物有了抗震要求,一些多震地区对地震的防范工作都比较注意。而西安这个平原地区,由于历史积淀(十三朝)以及深厚的黄土地质条件,加之市井文化渲染,大家似乎觉得地震永远也不会“光顾”这里。1998年3月初,西安突然遭遇一次地震,当时正在上班,感觉到了明显的晃动。至此,才对建筑的抗震作用有了初步的认识,但还是对地震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5月12日下午,在办公室正与一位老太太在谈买房子。突然感觉自己头晕,站不稳,还是这位见多识广,脱口说道“地震了”.......这次地震给我太多的震撼,首先、第一时间反应太迟钝,也就是说地震来临的8--12秒内没有做出防范动作,这在强震来时非常危险;第二,很长时间过后头依然是晕的,说明身体素质下降了;第三,得知了西安40多个楼盘出现裂缝,证明房子的建筑质量不容马虎。或者说,从512后人们真正对建筑的抗震性开始觉醒。
地震之后,我家主卧室的一面墙上,也出现了一条裂缝。虽然没有32年前的那条裂缝宽,但也让我担心起来,因为它是砖混结构。这些天来我内心不断挣扎:究竟要不要换一套钢混结构的房子。而来公司咨询的客户,大多要多层的房子,不知是我的担心多余,还是大家对房子选择的不同?
地震与房子关系太大了,往小里说保家,往大里说保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