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试论诗词界新旧韵之争

(2022-04-15 15:47:01)

试论诗词界新旧韵之争 

湖北诗词第四期登载咸宁沈雄飞先生文:从一首诗的用韵说开去。回想第一期卷首语:“老生常谈”新声韵。很想谈一下个人对诗词用韵的看法。其实按编辑对《诗韵新编》的认定。沈先生的用韵无须辨解,可沈先生以已诗为例,对诗韵发表了许多精辟见解,说明沈先生为宣杨传统韵律《诗韵合壁》费尽了心机,用心良苦,对诗韵的运用融会贯通。到了炉火纯青,随心所欲的地步。这值得诗学界佩服和学习。这也向我们提出如何认识和运用新旧诗韵的问题。也是目前诗韵不规范所造成的问题。

众所周知,关于诗词用韵,旧韵有两种,一是《平水韵》用作诗韵。由唐官韵《礼部韵略》衍化而成,在唐宋两朝又经过了几次修订,其中最著名的一个修订本是公元1252年(宋淳祐壬子年)刊行的《壬子新刊礼部韵略》,由于编者刘渊是平水人,所以这部书也称《平水韵》后人说的“诗韵”都是指《平水韵》而言。二是词韵则使用《词林正韵》是清戈载编辑的一部词韵书。词韵将《平水韵》并作十四部,加入声五部,共十九部。可以说,从清至今,包括鲁迅,毛泽东,许多新文化的改革者,都在使用《平水韵》和《词林正韵》。

《中华新韵》是中华诗词学会于2005年颁布的最权威的新韵。

 我省的著名诗人杨发兴先生,就是新声韵的积极倡导者。杨老花费了近五年的时间,编写了《中华今韵》一书,还有广东诗词学会编写的《中华新韵府》,秋枫主编《中华实用诗韵等。杨发兴先生以前出版的诗词集,皆为古声韵写成,即写诗依平水韵,填词按词林正韵。对古声韵是深有研究的。为了践行新韵,身体力行,一个用古声韵写诗的诗人,一下从用古声跳跃到用新声。说明杨发兴老先生对推广新声韵的决心之大。改革诗韵是时代的需要,诗学界对新声韵的呼声也日趋高涨。

相反对此“改革”,很多学者表示难以认同,曾发表长篇论文加以反驳。现任安徽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中华诗词(BVI)研究院学术委员刘梦芙教授,是提倡使用旧韵的代表人物。他甚至认为,“声韵改革”难以实现,他指出:

“新韵的公布,使很多人对旧韵产生了误解,提出了所谓的“诗韵改革”。希望以普通话的语音系统取代旧有的平水韵,废除入声,合并韵部,放宽韵脚。呼声最高的是北京和广东。敦促诗词作者使用,创作“新韵诗词”。不能不说改革者用心良苦,目的是使广大诗词爱好者按统一的现代汉语语音标准定声定韵,尽快地掌握诗词格律。但平水韵源远流长,既保存了古韵,语不同音,在承传典籍、文化统一上有莫大的作用。“声韵改革”已经提倡二三十年了(八十年代又兼顾南北各地的方言,不是根据一时一地的语音制定的。由于平水韵不是以某一地区的方言为标准,因而全国诗人都能接受并使用。汉语言文学的特点是“书同文”而以来几乎每次诗词研讨会都有人议此),也编出了几种新韵书,却极少有水平高的诗人词家去用新韵;有些人确实在尝试,但未曾见到令人拍案叫绝的精品。

一般来讲,学院派诗人如:吉林大学的马大勇教授,中华诗词(BVI)研究院学术委员熊东遨等都持反对的态度。

另外广西的《桂海联坛》上转载了互联网上的《关于传承历史文化,反对声韵改革的联合声明》并加了“编者按”,表明广西诗联的立场。笔者认为,事实上,中华诗词学会2005年5月颁布的〈中华新韵简表〉前言中,就对这个问题作了规定,与旧韵书的关系——倡今知古,双轨并行;今不妨古,宽不碍严。请注意这第一句,“倡今知古”诗词改革不是要改掉“平水韵”,相反古韵是双轨中的另一轨。但这在实际操作中并不好掌握。好比司法条例缺少细节难以执行。

出版于1965年的《诗韵新编》最初由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编辑,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对该书略作修订,重写了出版说明,在凡例中增加了《通押后的十八韵与十三辙对照表》,新版印刷发行,以后又多次印行,影响颇广。首先应当肯定《诗韵新编》是依据普通话语音编定的现代韵书。然而就其诗韵体系和编辑体例来看,基本承继了《中华新韵》。(《诗韵新编》根据的这个《中华新韵》是40年代黎锦熙、魏建功、卢前对《国音分韵常用字表》的修订。1941年10月10日由国民党行政院核定公布。即当时的国音,后来的普通话)。

中华诗词学会于2005年颁布的《中华新韵》应是在《诗韵新编》的基础上修订而成,其中将“歌”韵并入了“波”韵,将“东”并入了“庚”部。简化了“儿化”音,不同的是《诗韵新编》保留了入声,《中华新韵》则只分平仄,不辨入声。笔者认为:《诗韵新编》的过渡作用是很明显的。作为保留有入声的《诗韵新编》,《湖北诗词》经验丰富的编辑们将它作为旧韵处理是完全正确的。但它不能等同于“平水韵”。否则谁还愿意使用“平水韵呢?因为新韵宽泛,用韵范围大,选用的人肯定比较多,北方地区的人和全国年轻人可以不学“平水韵”,甚不用《诗韵新编》,直接用新韵就行了!

这显然不利于诗词的继承和学习。所以有的刊物征稿公开注明:必须使用旧韵,如辽宁《诗潮》杂志《古韵新声》栏目征稿要求为:1、作品力求雅正、尊体崇古,兼容承古开新之作。2、用韵:诗依《平水韵》、词依《词林正韵》、曲依《中原音韵》。这说明各地对新旧韵的认同是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尚需进一步完善,统一认识。但这非我等草根所能完成。笔者初入诗词之门,选如此重大议题,妄加评论,可能贻笑大方。但热爱和关心诗词之心,常存于胸,一吐为快,望能抛砖引玉,聆听方家教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