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尼埃尔的《太平洋上的灵薄狱》是一本很好的书,上海译文出的。王道乾先生翻译的,这是一本象寓言一样的小说。是一本消夏的好书,常常笑得肚子痛。
这是鲁滨逊和丹尼尔—笛福的鲁滨逊是全然不同的,这个鲁滨逊受的煎熬要比丹尼尔—笛福的鲁滨逊要多,丹尼尔—笛福的鲁滨逊只要与天斗与地斗就行了,礼拜五在这里是个小角色,他扮演的是搬运工,民工、跑龙套的、可有可无的人物。但到了图尼埃尔这儿鲁滨逊不仅要与天斗与地斗,还要与人斗。这个荒岛上只有两个人,当然是与礼拜五斗了。在这儿礼拜五是作为一个对话者出现的,他们两人至少在思想上互相交战,谁也不服谁的。所以说这个鲁滨逊倒霉透了,他处在两种文化的交战当中。本来在自我认知上虽说落了难但他是西方的落难者,他的角色是治理者,是这个荒岛总督。就象我们中国人常说的:小姐讨饭,公子落难,往日的身份与背景放在那儿,也是最后一丝底线。所以鲁滨逊制定时间,制定历法,制定岛上的法律,虽然只有他一个人。后者礼拜五则是被拯救者。礼拜五是被鲁滨逊从野人献祭的屠刀下救出来的,他当然应该感谢他,并由此自然而然要产生对西方文化的仰慕。对这这个岛主权力的臣服,但这个家伙不是这样,从一上岛这两种文化不断地在两个个体上进行着碰撞,开始的角色是鲁滨逊是一个建设者。他要在这一片荒原上要重建一片新天新地,重建一个西方道统社会,而礼拜五当然也不是什么善类,他的后面也有几千年的文化传统作为他的基石。他在表面是臣服于他,但一有机会礼拜五却是一个捣蛋鬼。老是破坏,破坏。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最后当希望岛的一切被礼拜炸光了,烧光了。他促使鲁滨逊来思考当初他做这一切的意义来,因为打从开始他就没有想过这种建设的意义,他比礼拜还是盲目。至少那种对自身文化的自信使他觉得这件事是当然的,没有讨论的必要,也不容许讨论。后来两个人的冲突发展到了最顶峰时,那个野蛮人礼拜五用草扎了一个鲁滨逊,身上穿着西式服装。愤怒时就冲上去把这个草人一顿暴打。这也是蛮人遗风,有一点象巫毒娃娃一样,有点象放蛊。现代人当中恐怕也是把平日仇恨的头人咒骂一通的习惯,这也是蛮性的遗留,现代人与野蛮人中间的距离比我们想象得要近得太多。后来鲁滨逊也学了他的样子用草扎了一个礼拜五愤怒时也冲上去,把这个草人打得草是草棍是棍的,散落一地。为什么他们两个不打呢,因为是在荒岛上。当然不能真打,打死一个连说话的人也没有了。当鲁滨逊冷静下来后,并试着开始理解礼拜五的生活以及道德准则时。他开始慢慢融入到礼拜五的生活中去。
比如在曼德拉花事件中,早先他不过把礼拜五看作他的一个私有物,不拿他当个人。但就在自己的自大当中,礼拜五侮辱了曼德拉花。这种花在开放时里面出现了黑色斑纹,就是说种姓不纯了。就象美国电影《猜猜谁来吃晚餐》当中,一个白人女儿带回一个黑人小伙子的时候全家人惊诧莫名,形态各一。因为在鲁滨逊一人在荒岛时,他的性欲要求是通过与植物交媾来解决的,真到有一天。他把鸡鸡塞到一个树洞里去,这是拿植物对人的拟人化。这是两棵树叉的分裂处,其中有一狭长之黑洞,一只毒虫对他的鸡鸡狠狠地咬了一口,然后龟头水肿。他转而只有找更安全的交媾方式,他找到一片开满花的小溪谷,他把这里比喻为他的情人,他与这里的植物与沙地交媾。这里每一朵盛开的花都是他的女儿,他不容别人来染指她。这也是一个暗喻,比喻在西方文化当中一切神圣的东西。却不料想落到这狗才的手里,于是有了一顿痛打。直到礼拜五说道:主人!别杀我。然后他想到摩西十诫,想到《圣经》。里面好玩的地方太多了,容以后慢慢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