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财经 |
合资车企失败
2012/11/23
中国车企合资二十年,实现了汽车跨越式发展,规模壮大,市场份额提升,却没有实现真正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也没有实现真正的中国汽车本土品牌的大发展。
中国汽车胜在量而输于质,中国的合资汽车模式已经发挥完作用,需要进行反省,重新校正中国汽车的发展模式。
我国汽车产业总产值从1991
日本企业该哭,他们损失了发展最快的市场,但日本的核心技术并没有失去,在进入中国之后他们早已连本带利获得高额回报。如果国人了解具体数据,恐怕不会那么兴高彩烈。
据瑞银侯延鲲先生的数据,成立于1997年的广州本田,注册资本金11.6亿,翌年盈亏平衡,2000年实现盈利9亿,至2005年实现盈利43亿,净利润复合增长率高达47%,资本回报率高达60%,其间现金分红高达60亿,归属本田的现金股息有30亿。直到2011年7年间,广州本田进入战略休眠期,2009年广州本田一次性分红92亿(本田提走46亿),由于投入产,致使资本回报率创出70%的历史新高。其他的本田/丰田的合资企业,资本回报率长期高于50%。利润高过贩毒,风险远低于贩毒。
通用、大众的技术合作方面比作日产外的日系公司更诚信,但中国汽车行业并未因此摆脱技术、品牌靠外资的窘境。
北京汽车经济管理研究所相关专家经过调研发现,外资控制率在中外合资汽车企业中正呈逐年上升趋势,以2001~2007
1994年出台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明确规定,合资企业中方股比不得低于50%,同时对国产化率提出明确要求,对合资汽车企业外方技术出让有一定要求,本意是为了利益共享、技术进步,不料外资尤其是日企在技术合作上十分吝啬,而中国本土汽车厂商如同扶不起的阿斗,陷入了“引进国产化再引进再国产化”的怪圈中,永远没有自主开发的技能,永远比别人慢一拍,国内的车型配套、零配件等与光伏行业一样,处于为人打工的境地。
路径依赖不改变,情况会更糟糕。一方面随着WTO保护期到,合资企业的股比放开是大势所趋,未来依靠政策分享市场红利的空间将下降;另一方面,外资在品牌、技术上占据优势地位后,已经占据了生产、研发、营销、金融、信贷以及租赁市场等整个产业链领域。德系车销量上升50%以上,国产车一败涂地的最坏现象,可能会出现。
为今之计,只有下决心摆脱依赖症,以合资时代培育出来的本土企业家为龙头,发展本土品牌汽车,在国内外进行并购,进入真正的市场化、本土化与创新之路。
无论是汽车还是飞机,不可能通过合资轻松获得核心技术;日化用品告诉我们,也不可能通过合资拥有真正的本土品牌。合资可以培育市场、培育人才、培育产业链,当这一时代过去之后,我们必须果断地松绑,让有竞争力的本土企业参与竞争,依靠外力不改变制度进行创新,是个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