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沪港合作才有可能建立一个国际金融中心

(2010-01-21 01:22:19)
标签:

财经

沪港合作才有可能建立一个国际金融中心

2010-1-21 南方都市报

    1月20日,两个在金融领域明争暗斗的城市香港与上海坐在一起,签署《关于加强沪港金融合作的备忘录》。

 

    这两个竞争城市不会尽弃前嫌,却能够意识到合则双赢、分则两害。上海建立国际金融中心没有香港离岸人民币金融打头阵,恐怕难以想像。而香港要保持国际金融中心的位置,没有上海等城市活跃的市场交易支撑,同样不可能实现。说到底,香港与上海的金融中心,是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的必由之路:一个代表了目前的中国金融水准,一个代表了未来的中国金融水准。

 

    虽然花了极大的代价,上海建立国际金融中心短板已经显露无遗。执行力差、市场信用不彰是主要难题。

 

    2009年3月,上海获批建立国际金融中心。在上海市府建设国金中央的规划中,2009年应有93项具体措施付诸实施。这93条措施中有87条明确提到了推出的时间节点,最晚不超过“年内”。比如开展境外股权投资治理企业在上海设立分支机构的试点、完成上海金融发展投资基金公司挂牌工作等,都注明要“上半年完成”。 但上海实际启动的才30项左右,类似于消费金融公司是在全国试点,而非上海独创。上海引入股权投资基金,与北京等城市争相对凯雷等公司献媚。

 

    上海金融中心有几个羁绊:或是受制于政策,如外资人民币基金开闸;或是受制于风险,如人民币投资产品大规模开闸;或是受制于人才,如海外套利产品投资与设计;更多的是受制于制度,体制内人才较为缺乏。政府可以造金融人才公寓,却没有办法发展出人才所需的高效率的金融企业、中介机构与通畅的讯息环境。

 

    行政的强力推进与市场的需求相结合,业已产生一定影响,2009年,上海的期货市场、股票市场容量扩张,中国需求、中国货币在国际市场拥有了微弱的话语权。但在至关重要的人民币定价体系,在债券市场方面,影响力仍然微弱,其定价的效率与准确性甚至不如沿海民间资金。

 

    香港进步不快,与新加坡相比,香港的金融中心不进反退。如陶冬所说,除了股市受惠于内地上市公司之外,香港金融业并没有取得甚么新的突破。发展债券市场,一直是只闻楼梯声不见人下来,除了在中国大力推动下发行了几次人民币债券外,近年几乎乏善可陈。甚至连发债建立一条政府债券收益曲线,作为债市的基准都一拖再拖。商品市场、黄金市场、能源交易,香港坐在世界第一大商品消费国门口,号称中国的对外窗口,但在市场开拓上一事无成。私人银行业务近年有明显的扩充,但是发展却落后于竞争的新加坡,衍生产品accumulator更使香港的私人银行业务遭受重创,业务又被打回原形!

 

    此次沪港金融合作,官方提及金融市场发展、金融机构两地互设和加强金融人才培训交流合作,“支持和鼓励上海证券交易所与香港联合交易所在企业上市、产品开发、产品合作、信息互换等方面加强合作”,可能在上海推出港股的ETF产品,或者推出新的A+H公司的指数产品。沪港联手,显然是更高层面出于联手对抗全球流动资金的要求,以避免通过市场传导机制,从香港、新加坡影响中国的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

 

    两个城市,都沉浸于过去的繁华不可自拔,像煞心有余而力不足的老翁。如今的国有企业重镇上海,正在挑战几乎不可能的任务,在国企重镇建立类似于纽约、伦敦的环球金融中心。而政府主导性较强的法国、德国等经济体发展的主要是基于银行信贷的债权市场而不是直接融资市场。作为高度国际化、自由化和制度化的国际金融中心,香港一直非常自豪,有吸引外国资金和引进金融创新的丰富经验,有一流的人才,有一流的制度,倘若一流的人才无法创造出一流的产品,说明制度并非一流,或者货币体系存在巨大漏洞。

 

    如今双方的合作,是英美的金融体系与法德金融体系之间的融合,合作无间,可能诞生新的模式;面和心不和,则合约在瞬间划过天际之后,很快消失。沪港合作,中国才可能产生一个金融中心,否则,一个都没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