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财经 |
中国外管局正在努力以投资公司的样板塑造自己的形象。这对于中国外汇储备市场不见得是个好消息。
进入2008年以来,外管局购买海外资产的消息不绝于耳。年初,其旗下子公司购入澳大利亚四大银行中的三家的少量股权;4月4日披露,斥资18亿欧元购入世界第四大石油及天然气公司道达尔1.6%的股份;4月15日BP负责全球投资者关系的发言人对媒体证实,外管局旗下的子公司中国华安投资有限公司(注册地在香港)累计购买BP近1%的股权。如果以4月15日BP约2000亿美元的市值计,华安投资持有股权价值近20亿美元。6月11日,媒体披露,中国外汇管理局将向TPG运作的基金投资逾25亿美元。
外管局变身投资公司让人忧虑。
这并不是说外管局的投资能力会比目前业绩不佳的中投公司更低,而是外管局变身,意味着外管局的政府职能与投资公司的市场功能混为一谈。
按照规定,外管局有九项基本职能,对于外管局是否有投资权语焉不详。其中第六项职能是“按规定经营管理国家外汇储备”,第八项职能是“参与有关国际金融活动”。外汇储备的管理和投资最终决策权取决于国务院。外管局投资是否合规,业内人士看法尖锐对立。外管局如何区分自身的行政定位与投资者的定位,这是忧虑之一。
外管局投资是否会偏离安全第一的宗旨同样令人担忧。以往外管局管理外汇储备的优先考虑依次是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但随着外汇储备的急剧扩大——截止4月末已高达1.75万亿美元;同时热钱还在源源流入——2005年到2007年三年间流入中国的热钱超过8000亿美元,占2007年底中国外汇储备存量的一半以上。外管局越来越成为一个激进的投资者,而离以往的稳健越来越远。
坐看中国外汇储备大幅缩水当然是件让人沮丧的事。去年年底中国外汇储备1.528万亿美元,在今年3月仅一个月,美元相对国际主要货币跌去了2.6%。如果假定中国外储中90%是美元,过去一个月即蒸发357亿美元,相当于中国2月份贸易顺差的4倍,相当于中国每月损失4艘航空母舰。
美债缩水的目的就是逼迫外汇持有国进入国际资本市场,此计成功了,主权投资基金纷纷进入国际资本市场。收益如何?来看中投公司。因次贷危机深不见底,目前账面浮亏严重,据测算,收益率接近-7.85%,加上财政部先前为其发行国债的利息成本——大约在4.3%—4.69%之间——由中投负担,中投在美元汇率亏损外还加上了投资亏损。
不管怎么说,中投是一家明正言顺的投资公司,受到各种成本与收益约束,中投公司难以进行更加激进的冒险动作,亏损是明面上的。而外管局属下的公司就隐蔽得多,没有人清楚他们内部如何进行成本核算,同样不清楚迄今为止的投资在帐面上是赢是亏。虽然我们相信外管局多年投资有其内控体制,不过内控的特点就是缺乏刚性约束,一旦亏损就可以用国家战略投资的借口卸责。
从外管局的投资方向看,涉足能源、私募投资等,借助私募投资航行全世界,以避开欧美政治人士封杀主权基金的暗礁。但这样做是有成本的,首先得允许这样公司进入我国,继续增加中国外汇流动性。如TPG投资云南红酒业集团,5月1500万美元已经到帐;大手笔是收购日本放贷机构日新集团43.4%的股权,并且收购了NIS旗下日新租赁(中国)有限公司(Nissin Leasing (China) Co.) 50%的股份。其次,得承担欧美的部分次贷成本,TPGCapital上周同意购买英国最大投资购房抵押贷款机构Bradford&Bingley(B&B)23%的股权。众所周知,英国房地产危机已经爆发,其房贷风险处于最高级。即便如此让步,外管局投资在欧美所面临的政治风险也比中投公司更大。
也许有人会拿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说事儿,但我们应该记住,GIC的回报率仅仅在6%左右,而美国耶鲁大学下属的一家基金公司,多年来投资回报率为16%。GIC不是成功的例子,以此为榜样不能增添我们的光荣。新加坡的经济体量与中国经济体量完全不在一个数量级上,处处拿新加坡为榜样,难免邯郸学步之讥。
中投公司模式要好于外管局直接投资,起码实行市场化运作,有刚性的制度约束。如果我国外汇储备过多,应该考虑的是设立第二、第三家按市场化运作的投资公司,而不是外管局直接下场,进行金融拳击赛。我们靠做衬衫赚的外汇真的多到可以胡花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