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担忧灾后重建资金使用效率

(2008-05-23 09:00:30)
标签:

财经

担忧灾后重建资金使用效率

2008-5-23 晶报

 

    灾区学校逐渐复课,灾民开始抢收庄稼,生者更好的生活,才能告慰已逝的亲人。

 

    灾后重建是更大的考验,不仅考验爱心,主要考验的是行政效率与市场配置效率。大笔的救灾与重建资金如何按照市场原则高效配置,成为主要议题。事实上,从这两天各方对于以往捐赠款物的反思来看,对灾后重建效率的关注并不多余。此次地震确实是国力、组织能力与爱心人性的集中展示,但我们不可能奢望通过地震,一天之内彻底消除社会痼疾。

 

    截止21日12时,各界捐赠给灾区的款物160.09亿,创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捐款捐物的记录。国务务决定,拨付700亿重建基金,中央财政再安排250亿资金投入抗震救灾。整个灾区重建资金可能达到数千亿元。更值得一提的是,国务院决定中国机关的公用经费预算缩减5%,用于支持灾区。国务院要求,全国开展支援灾区全民节约活动,各级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要减少会议、接待、差旅和公车使用支出,压缩出国团组。严格控制公车购置,暂停审批党政机关办公楼项目。这为降低行政成本树立了表率。

 

    中央公共财政的拨付用于何处重建?是否能在重建中遵循科学的规划?所有这些答案都需要在重建过程中逐渐得到回答。

 

    重建资源要按市场方式配置,在重建过程中需要详细、公开的程序,辅之以严密的审计与监督。在进行规划时,需要考虑灾后建筑的质量、自然资源的承受能力,政府是否应该安排移民,种种困难都需要通过招标,遴选出具有资金实力与规划实力的研究所参与这项工作,否则,这项工作的效率将无法得到保障。

 

    众所周知,重建中有大批基建项目,这些项目除了原属中国电网、中石油等企业的项目之外,还有一些属于经济适用房等政府公用项目,建设部宣布花3个月时间建立100万套安置房,期间有极大的市场空间。有关方面有必要通过公开招标,分配这部分项目资金。同时,如果能将城镇化与灾区重建结合起来,使重建的过程成为当地城镇化的过程。开发商与有关部门官员的杯觥交错的往来,不能成为项目的决定方式,无论建筑商与开发商是否拥有足够的善心。因为这种方式既不能保证公开性,因此无法实现市场的高效。

 

    如果说部分重建项目还有公共财政的影子,那么市场本身的资源配置更应该受到重视。在震灾之后,资金源源不断流向川渝板块、水泥等基建板块,目前当地的水泥厂正在加班加点进行生产。这说明,灾后重建概念起到了极好的提振作用,使社会资金集聚于最需要的地方。

 

    与此同时,配套的税收减免政策起到了正向激励的作用。国家税务总局发出通知,灾区企业因震造成财产损失的,准予将其直接在税前利润扣减,可以少交所得税,税收的减免将达到上百亿元。此举即意味着地震损失可以列入成本,将减少企业负担,促进企业重建。政府以正确的激励机制,继续鼓励社会资金向灾区、以及灾区重建概念上市公司,希望这种举措贯穿灾区重建始终,使重建过程自始至终得到社会资金的支撑。如此,通过市场的配置,投资者、企业、灾区全部获利。

 

    在救灾过程中的高效让我们见识到行政组织能力与信息透明的威力,在重建过程则需要行政高效、信息透明与市场手段,只有将三方面优势发挥到最大,才能使重建过程成为推进当地市场化土壤重建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灾后重建过程中,如果我们看到政府不断释放出招标的信息,公开重建项目的程序,并且对于大型项目进行公告,公布灾后重建公共项目的审计结果,那么,所有在救灾过程中尽心尽力的民众都会觉得欣慰。这不仅因为当地民众将住上安全房、喝上放心水、有通畅的渠道保障信息与物流的周转,更重要的是,所有人将从这些信息、这些公开的程序中,感觉当地的市场化基础将因此更上一层楼。也许,对于灾区而言,除了重建资金之外,这才是最重要的后续力量。

 

注:另一篇文章在审核,不知能否通过。题目《总有一种力量在做 空中国资本市场》,如果此博发不出,请到自家分店去看吧。

   担心灾后资金的使用效率。以往灾后资金的使用成本也较高,从民政部门到地方政府的层层分发,成本可能高达50%。从现在听到的消息,媒体的监督功能等并不能使人满意,这不是媒体之过。无法说得更多。
    有朋友问,是否能就此得到一个震后新世界,我只想说,新世界不是一日之内建成的。我不相信这种革命的浪漫主义。我们看到有关方面的努力,包括总理的白发。目前我们看到的抗震新世界中的闪光点,是三十年中国社会进步的集中体现,但其中存在的种处问题,还需要点滴的尺寸之功,逐渐向前推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