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京与上海目前成为金融中心都不够格

(2008-05-16 02:17:34)
标签:

财经

北京与上海目前成为金融中心都不够格

2008-5-15 南方周末

 

    在由央行、证监会、保监会、银监会主办的上海首届陆家嘴金融论坛开始之前4天,5月5日,北京市《关于促进首都金融业发展的意见》正式对外公布,这是北京市首次以市委、市政府文件的名义就金融业发布权威的指导性意见。《意见》首次明确提出,将北京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中心城市。5月9日,央行征信中心在上海挂牌成立。

 

    两大城市金融中心抢夺战趋于白热化。如果北京与上海以抢夺行政资源的方式,作为建立金融中心的前哨站,将有两败俱伤之虞。

 

    两地所举出的理由,尤其是北京列举的建立金融中心的理由主要基于行政因素。包括首都便捷的信息、交通渠道,拥有完备的金融组织体系,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三家政策性银行及多家股份制银行的总部均设在北京;全国性的资金清算中心、管理中心坐落在北京。据07年9月的数据,北京金融街管理的资产已达到18万亿元人民币,占中国金融资产的50%到60%,控制着中国90%的信贷资金和65%的保费资金,税收近700亿元人民币,占北京总税收的25%。谁都知道掌握着90%的信贷资金意味着什么,除了行政中心之外,没有地方能够做到这一点。上述数据只能证明,北京是金融管治中心,而不是交易中心与价格发现中心。人民币现金交易最活跃的地方既不在北京也不在上海,而在广东。

 

    北京令人欣喜的进步是金融、投资机构的集聚逐渐带来定价效应。而在有关北京金融街的优势说明上,恰恰遗漏了这一点,有关部门津津乐道于行政集聚带来的总部集聚效应,而对北京正在形成的资产定价功能缺乏洞见,说明离市场意识还有很远的距离。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在陆家嘴金融论坛上表示,从金融中心建设的国际经验来看,不一定说跟首都、或者中央银行关系那么大,而最主要的是跟金融市场关系大,特别是资本市场关系大。指的就是市场交易与价格发现功能,只有执掌这两大牛耳的城市,才能成为金融中心。

 

    相比而言,上海似乎要市场化得多,起码上海是交易中心。如证监会主席刘明康所说,从目前全国的情况看来,上海的金融业发展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基础和比较的优势,金融市场体系日益完善,已经形成了以资本、货币、外汇、商品期货、金融期货、黄金、产权交易、再保险市场等为主要内容的现代金融市场的体系。整个交易规模也日益在扩大。许多全国性的金融机构的主要营运中心、交易中心、票据中心、离岸业务中心、守信评审中心、数据处理中心、研发中心等等,都已经纷纷地前来上海,汇聚在上海。截至2007年底上海市主要中外资金融机构的数量已经达到了858家,集聚效应非常明显,上海金融业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占比也已经达到了2位数以上。

 

    让人奇怪的是,拥有最完备的市场交易体系的上海,市场的定价系统却相对疲软,上海甚至没有国内最活跃的证券机构、私募基金、阳光私募基金等等,虽然上海的金融机构坏帐率低,但上海的金融机构的创新能力却赶不上珠三角金融机构的步伐。

 

    这说明什么?说明上海交易中心的地位是行政赋予的,就象行政赋予了北京主要金融机构总部定位一样。上海在市场化的面具下,是行政化的肉身。上海的人民币利率形成机制,债券市场、商品与金融期货市场等虽然一应俱全,发展却十分缓慢。上海面临长三角广阔的民营经济的腹地,却是国有经济的大本营,这样的土壤要发挥创新能力,勉为其难。上海金融服务办公室主任方星海坦际,上海建立金融中心,“关键是一个开放、创新、市场化的环境”。

 

    但他同时指出,上海有一个大的弱点就是实力强大的金融企业不多,国有大型金融机构总部基本都在北京,而深圳的平安集团也越做越大,因此上海从去年开始也就有了设立金融控股公司的设想,希望对市属的金融机构和股权加以整合,打造出立足于上海的强大的金融企业。上海金控公司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炉,但笔者要追问的是,上海整合了金融机构,有了国内最大的金融混业控股公司,就能成为金融定价中心吗?不会,因为市场机制不活跃,就无法提升资本与风险定价能力。这不是建造金融人才公寓就能解决的。建立金融中心提出人才公寓,说明上海的眼界不够开阔。

 

    北京与上海抢建金融中心的劣势是相同的,那就是,市场化程度不够。

 

    如果香港与深圳联为一体,加上适当的金融政策的支撑,深港可以接轨现成的国际规则、还有国内最活跃的市场定价体系,如果将人民币交易、结算中心与深港模式结合到一起,那么,中国金融中心也就呼之欲出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