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看好ST股

(2008-01-21 04:49:27)
标签:

股票

 看好ST股

2008-1-21 每日经济新闻

 

    笔者短期内不看好大盘蓝筹,而看好ST股。

 

    股市八二现象重演,必然伴随着股指的下滑。已经很少有成熟的投资者看股指了,那是幻像,对投资毫无帮助。不过,市场仍然相信监管层会看紧股指,并要根据股指把握政策节奏。

 

    这绝不是因为监管层愚蠢,看不到普通投资者的一孔之见,而是因为监管层无法可施。股市的总市值与金融密切相关,尤其与广义货币M3大有关联,如此任由股指飞上天,广义货币就难以控制。另一方面,如果今年的股指期货要推出,股指就必须回到一个合适的点位,调整大盘股以少量的流通股操控巨无霸股份,无疑是成本低廉见效最快的方式。从这方面来说,大盘蓝筹股是最好的调控工具,中小股反而难以驾驭。

 

    目前的种种迹象对大盘蓝筹股都难不构成太大的利好。第一,只要股指期货没有推出大盘股风险就不会过去,第二,大批的上市资源会分散大蓝筹资金,管理层在推出一个又一个上市资源的概念,从创业板、红筹股到海外上市公司,直到大非的大规模减持,暗示着调控工具的无休无止,以巨量的上市资源稀释目前股市的资金浓度,而那些大盘股就是首当其冲的受损者。当然,只要推出股指期货尘埃落定,那么,大盘蓝筹就会进入一轮拉升期,但不把股市稀释到一定程度,政府绝不会推出股指期货,任由股市陷入大资金控制的危险境地。第三,正因为期指预期不明,因此大盘蓝筹股在本轮再此成为机构减仓的重点。逢低吸纳蓝筹股筹码是既定方针,打压与洗盘可以想像。

 

    笔者看好ST股,这也许违反价值投资者的理念,但事实证明,在一个基本没有退出机制的市场,ST股是装资产的最好的壳,尤其是负债率不那么高、股权相对清晰或是地方政府大力扶持的企业,简直就是市场上众人争抢的靓女。借壳公司、ST公司、地方政府、投资者四方有利,买这样的ST股就是中国股市独有的价值投资。

 

    借壳与重组会是中国资本市场近两年的主题曲之一。2008年1月12日,证监会主席尚福林在一个论坛上强调:将推动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目的是推动资源在不同行业的优化配置,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高技术企业聚集。自由退市意味着上市与监管机制的整体调整,在目前的管制态势与诚信不彰的情况下,退市不会成为管理层的主动选择。相反,重组与借壳才是保持目前的监管、保持目前市场基本稳定的政策选择。

 

    自今年1月1日以来,已经有二十多家ST公司公布了并购重组的公告,延续2007年中国牛股神话已现端倪。2007年全年,上证综合指数累计涨幅大约为90%。其中,累计涨幅超过500%的股票有28只,其中半数依靠资产重组来实现,十大牛股8只与并购重组有关,其中6只是借壳ST股上市与资产注入的重组股。2008年这一势头不会退却。

 

    2008年还有一个外在的影响因素,将使ST股如虎添翼,那就是信贷紧缩政策。

 

    虽然每个季度具体的信贷比例似乎并不那么准确,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从紧的货币政策不会改变,企业贷款难、贷款利息提升将是普遍现象。因此,今年市场资金博弈的一个主导方向就是如何比拼哪个企业能以较低的价格获得融资,而ST股的壳再次成为沟通直接与间接融资市场的中间桥梁。

 

    通过ST股,不仅可以使借壳企业获得梦寐以求的上市融资机会,还可以通过上市公司的资产的抵押担保,直接获得银行的间接融资,其融资信贷额度被成倍放大,从10亿到100亿的可能性不是没有。上市企业之壳一头通向证券市场,一头通向金融市场,这是一个让人匪夷所思的聚宝盆,而ST公司最有可能在一夜之间乌鸡变凤凰,这是行政市场给投资者的厚礼。

 

    纵观目前我国的资本市场,只有两类公司会让投资者得到厚利。

 

    一是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原始股东,高科技概念股是最能造就市梦率概念的上市公司;二是有借壳与重组概念的公司,尤其是ST公司。由于目前的上市、退市、监管机制难以彻底变更,因此ST公司就成为资金印刷机器。而大盘蓝筹股由于与资本金融市场大局密切相关、关系到金融衍生产品的生死成败,会处于密切的监管之中,其上下幅度恐怕有限。当然,看好ST股并不意味笔者因此看空农业股、消费股等有长期远景的上市公司。

 

注:此文也可换个标题,叫“股市投机者是怎样炼成的?”理念与行为的分裂是痛苦的,有时不得不如此。说实话,写文时自问还能做到以吾手写吾心,楼市的文章同样如此,看到过太多的为民请命者害民生计,不想如此作为。潘石屹说小户型房与郊区房会下跌,是实话,今后主要推出的保障房符合这两项条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