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垄断巨头也有挟洋自重的一面
2007-9-7 南方都市报
石油垄断巨头存在的最大理由是保障国家经济安全,这一理由被很多人接受,成为无需证明的公理。但公理往往在常识的推敲下,暴露出迷魂汤的本来面目。石油行业垄断所穿的安全外衣,内里早已千疮百孔。
如果我们把经济安全介定为基础性资源产品可以得到稳定的供应,竞争性充分的下游行业无疑是最安全的,而往往在石油、粮食流通等垄断性行业,时不时的闹些恐慌;如果把安全定义为由内资掌控,就没有排斥民企的理由;如果仅安全定义为由国资掌控,那么,掌控之手正在松动,所谓独资民族企业不过是幻觉。国有垄断巨头并非拒外资永不沾的冰雪美人。
从融资渠道而言,我们两大石油垄断巨头在三地上市,其投资者中多的是国际友人,投资者中包括BP这样的战略投资者与巴菲特这样的股神以及国际知名银行。很简单,石油垄断巨头在包装上市之后成为一件国际商品,我们已经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廉价出售,这个公司的所有权已经切割成几块,被投资者分而据之。通过资本市场,中国的石油垄断巨头成为国际公司,利润被全体投资者分享。考虑到境内外估值不同、股份流通比例不同、以及分红不同,国资与海外投资者成为最大的获利者。
在业务领域同样如此。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国内石油垄断企业在扩大垄断地盘方面的竞争,无不挟洋以自重:中石化与外资大建合资炼油厂,一方面是想巩固在炼化领域的老大地位,另一方面弥补原油不如中石油的不足;而中石油则是为了相反的目的,加快扩张炼化能力追赶中石化,同时巩固自己国内原油产业老大的位置。
有最新报道称,中石化正在与包括荷兰皇家壳牌、科威特石油公司与陶氏化学在内的海外合作方,商讨修建炼油厂和石化厂。事实上,此前中石化已经与外资有中国最大的合资项目,如与埃克森美孚、沙特阿拉伯国家石油公司的福建炼油厂;2001年,BP与中石化旗下的上海石化合资建造了一个投资27亿美元的乙烯项目。这些都是系列扩张环节中的组成链条。
不仅如此,市场还屡屡传出中石化与BP开展深层次合作的传闻,BP不仅是中石化海外上市的战略投资者,中国这一巨无霸垄断企业的最丰厚的得利者。我们当然不能说,中石化是有意卖国,实际上,这是一种商业选择。即便现在在世界范围内搜索油源,世界上质地好的油源或者属各国国家所有,或者已被跨国巨头分而占之。中石化掌握大半炼化能力,无奈油源比不上中石油,只能加紧与外资合作以缓解困境。BP某高官曾在2005年表示,“英国石油正好能够提供原料,同时英国石油希望进入中国市场”。一语中的。
很明显,中石化的竞争对手显然不是国际垄断企业,是兄弟公司中石油。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垄断企业之间的隐性竞争,使BP坐收利市。BP不仅成为中石化的战略伙伴,还是中石油的战略合作伙伴。两家中国垄断企业引入同一个海外战略伙伴以求壮大,这是什么逻辑?到底是为了让中国能源更安全,还是只是因为想成为中国能源市场的“武林至尊”?
实际上,双方与外资在中下游领域的合资已呈星火燎原之势,拥有在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的上千个合资加油站,以及在福建的合资成品油批发企业、运输企业,等等。可以说,外资布局大致已定,虽然中资仍占据控股权,一旦政府放开油源禁令,便可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在中国市场攻城掠地。到那时,挟洋自重者无洋可挟,所依恃的政策靠山将化成冰山一座。
但为短期利益所诱,或者被形势所迫,目前这一饮鸩止渴的挟洋自重模式仍在遍地开花。占有部分垄断资源的其他企业岂肯甘休,借由中航油新加坡公司期货交易惨败,BP斥资4400万美元参与中航油重组,占中航油20%股权,轻松渗透入垄断得如铁板一块的中国航油市场。而中化集团则早已与世界第四大天然气与石油公司法国道达尔集团合作,正是中化道达尔在今年两会期间的成品油零售降价刺激,才导致两大石油巨头破天荒地下降了成品油价格,虽然极为短暂,却突显了外资的竞争压力。
从个别产品上,外资公司已经占据上风。壳牌中国控股有限公司收购统一润滑油,购买“北京统一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和“统一石油化工(咸阳)有限公司”75%的股份。通过此次收购,壳牌成为中国润滑油市场排名第一的国际能源公司,在中国润滑油市场的份额跃居第三,更重要的是,外资占据了润滑油的高端市场70%以上的份额。
于是,问题来了,既然与外资的合作是安全的,为什么民资企业进入能源行业就是不安全的?垄断巨头并不强烈抗拒外资,甚至视外资如盟友,为什么视民企如寇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