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垄断还有短视
京沪空中快线价格辩解无用
2007-8-8 成都商报
国内最繁忙最黄金的商业航线京沪线,在此次民航总局发文要求建立京沪快线之前,主要由东航、国航、上航承担的京沪线就达到了差不多半小时一班的密度。没有哪个航空公司会对这条最赚钱的航线的乘客需要视而不见,航空公司担心的只有抢不到这一航线的飞行权。
民航总局以发文的形式固定了每半小时一班的频度,其实是对已有运力的整合,并不是一个本质变化。
但整合的结果是形成了价格卡特尔,是乘客失去了根据时段季节形成的议价权。五家航空公司因为重新整合而形成统一的庞大价格实体,顾客无法选择不同的航空公司,这到底是为乘客提供便利,还是剥夺乘客的权力,或者趁提供便利的名义剥夺乘客的权力?
民航总局与京沪航线上的主要航空公司住房领受到应得的那份指责。他们成为垄断价格的代名词。民航总局以铁路这一竞争对手的存在为垄断价格辩护是不成立的,这就象垄断了苹果市场之后,告诉消费者是因为与桔子竞争一样可笑。
之所以要劳烦民航总局发文对此进行规范,是因为此前在各家航空公司之间不能签转,只能由行政上级出面协调。这个理由大致说得通,不过,民航总局本来可以做得更好,由各航空公司自行协商,他们退居幕后,同时将各航空公司的服务质量公诸于众,让旅客自行选择。这样做的结果一定能使他们免于行政干预与垄断的指责,赢得一片赞扬之声。
但他们选择了强行以行政之手干预市场,各大航空公司乐得顺水推舟。但2005年的航空公司价格同盟敌不过市场的压力,轰然倒塌,我们可以静候这一次违反市场规律的价格同盟再次沦为笑柄。
本来,各航空公司都是独立核算的法人公司,他们会在自身客流量的预估和财务核算的基础上计算折扣,将成本降到最低。在京沪空中快线各家航空公司之间可以签转,不会影响这些基本成本核算。上航与国航同盟早已形成,海航南航的班次少到无足轻重,其实就是东航与国航上航同盟之间的竞争,国航与东航在各自的大本营北京与上海方面互换服务即可。现在非要消除竞争形成价格同盟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航空公司想借此机会给这条黄金统一定价,并且认为即使抬高价格,客流量也不会因此减少。不过让东航与国航携手并不容易;二是使竞争力差的航空公司借统一签转标准、统一服务流程、统一机场值机代理等机会,搭乘免费班车,最终优者不优劣者不劣,导致乘客大受其殃。
民航的客货运也算是一个竞争相对充分的领域,上一次的价格同盟从内部开始瓦解,这次同样会如此。数家航空公司的股权越来越复杂,利益考量已经成为惟一的座标,强行捏到一起根本行不通。不管以任何名义,消除竞争损害乘客提高价格,无非是让行政与计划的辫子再暴露一次,岂有他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