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汇投资公司的风险控制能力令人担忧
2007-8-1 南方都市报
国家外汇投资公司尚未挂牌,已经先由中央汇金公司先行垫资购买了30亿美元约10%的股份,从4月份开始接触,几个星期内签下大单,据称是为了赶在黑石上市之前抢夺原始股,不得不“特事特办”。此后,黑石股价的涨跌就牵动了无数国人的眼球,其股价翻红变绿无人让人心惊。
这不奇怪,外汇储备是国家财富,纳税人的关心正是责任心的表现。人们更关心的是,外汇投资公司的特事特办之下,是否已经有成熟的规范控制风险。在中国外储投资从美国国债等低收益甚至无收益资产更多地分散,进入高风险高收益的领域之后,对于任何一个投资公司来说,获取收益的前提就是控制风险。
黑石的前景如何,汇投公司如何控制投资风险?
也许是生不逢时,黑石上市之前,6月14日,美国参议院金融委员会主席、民主党参议员包克斯和资深共和党参议员格拉斯利,向参议院金融委员会提交了针对1986年美国国内税收法案的修正案,拟将上市的包括私募基金公司在内的合伙企业税负提高到普通法人公司水平,从15%提升到35%,要增加利润分成税收。虽然提出税法修正案不一定能够通过,起码说明了类似于黑石这样的私募基金公司所承受的压力在加大。
另一个压力是成本压力,有资料显示,黑石公司主要运用的操作办法杠杆收购的成本在加大,已经接近6年来的最高点,这样的收购方式越来越不被社会接受,发行债券将更加困难。也许,类似于黑石这样的赢利方式,高峰期即将过去。更不幸的是,由美国次级债所引发的全面资产重估风潮,世界投资产生风险厌恶心理,债券遭到冷遇,美国股市狂挫,导致汇投公司的这笔投资在7月后的最末几天高达5亿美元以上。
中央汇金公司副董事长汪建熙曾表示,入股黑石纯粹是基于投资回报,与政治无关,也与此前中海油收购尤尼科失利无关,“这次投资纯粹是偶然的个案,主要因为要赶時间。百仕通(黑石)是国际领先的私募基金,生意做得很好,业绩也很好,我們希望通过入股来提高国家外汇的投资回报”。
希望如此。果真如此的话,投资回报与风险控制就应成为惟一的考量,但几个星期30亿美元的大单,在如此神奇的效率下面,是审慎的评估与尽责调查难以到位,想想外资入股中国银行是花了多少时间怎样进行尽职调查的,我们有理由为这样的效率后怕。并且,汇投公司主动放弃原来用以保护小股东权益的条款,投入巨资获得折价不多(每单位的购买价格是黑石集团计划公开发售价格的95.5%)的无投票权股份,同样让人难以理解。
汇投公司一直表示,并且大多数媒体也接受了这样的说法,汇投公司是长期投资,禁售期是4年,4年后,每年可以出售的股份约为三分之一,因此不应对短期的股价涨跌过于萦怀。不过,很难相信一个短期前景屡屡不妙的公司会叠加出一个美妙的前景。中央汇金更看重投资对象的赢利能力和每年现金分红,那也得寄希望于黑石近期希尔顿酒店收购案这些的商业并购能够取得成功。
相比于汇投公司给我们描绘的投资黑石公司的长远美景,黑石已经通过这桩交易获得了丰厚的眼前利益。
首先,这家在中国还属于后起之秀的私募基金在最大的新兴市场找到了一个财大气粗、具有政治活动能力的新投资者,同时还不费吹灰提升了其企业并购顾问业务的形象,在目前正在运作的年内最大的巴克莱银行对荷兰银行收购案中,近日中国国家开发银行宣布将斥资135亿美元入股英国巴克莱集团,在这宗有可能成为迄今为止中国最大的海外投资交易中,黑石提供了顾问服务,一跃成为中国企业并购顾问的第五位,怪不得黑石的企业和并购顾问部门主管John
Studzinski十分自得地说:“黑石在短短的时间内,就能够拥有可靠的全球网络。我们认为,我们(作为顾问方),能提升任何一宗国际性交易的价值。”
黑石在从杠杆收购领域转型,中国业务为他们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屡屡传出的黑石入股中国企业的传闻虽未落地,但绝非空穴来风。如果黑石运用中国的外汇投资投资回中国,这真是世界交易史上最奇怪的一幕。
当然,也许我们得到了自己所需要的,尝试了外汇的多途径投资,减缓了人民币升值压力,同时,如黑石在中国业务最重要的穿针引线人物梁锦松所说,"这次中国入股黑石没有给美国人攻城略地之感很好。”
这句话恰恰反应出,投资黑石并不是出于纯粹的投资考虑。如果我们以利益为诱饵换取人民币减压时间,将政治与市场混为一谈,而不学会用国际通用的法则在弱肉强食的国际资本市场上与鲨鱼共舞,就会被交易对方捏住软肋,这样的模式注定无法长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