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行先清帐再股权激励不迟
2007-7-10 每日经济新闻
建行一期股权激励方案出台,27万员工分获8亿股,虽然与去年披露的“30万员工1人1万股共30亿股”大有缩水,但沸沸扬扬的争论还是如期而至。
如果建行能够满足下列条件,笔者无条件支持建行的股权激励行为,并且希望其他银行赶快效法。
首先,建行实行彻底的私有化,甚至可以允许让目前的高管享有优先购买权,同时,政府放开金融业管制,让所有试图成为银行家的国人都能够一展抱负。按照市场估值购买,政府放开金融业,行监管之职。如果建行就此实现真正的私有化,那不管怎么样激励,都是公司内部的事。如果建行非得在国有的幌子下进行内部人激励,那就应该问问纳税人同不同意?如果牵涉到上市公司,那就得问问股东的意见,作为一个在世界银行业排名居前的在公司,不会不懂得尊重股东利益,与以特定的程序保障利益的公平这一点。
虽然央行行长周小川先生早就公开鼓励员工持股,表示“股份制改革是金融改革的主流方向,员工持股制是其中重要的一项改革”,但这最多代表行政上级的首肯,并不具有法律意义;虽然早在2005年建行还未完成上市工作之时,该行股东大会便已批准了管理层股票增值权政策和员工股权激励政策,2006年6月,该行董事会第十九次会议又通过了《员工股权激励方案》,而与之相配套的《奖励股份分配办法》也得到了董事会薪酬委的批准。不过这种自己对自己的审批显然难以服众,况且时移势易,建行今日的估价不同于以往。职工持股方案据称经汇金公司报国务院股改领导小组办公室,得到默许,默许具有法律效应,甚至连行政指令都称不上。
其次,把政府给建行上市前所注入的资金、所剥离的不良贷款算做借款,如今建行赢利情况大为好转,又要以低价股激励内部员工,看来自视为一完全市场化的公司,是否可以连本带息一并上缴中央财政,还给纳税人,再谈员工股权激励?粗粗算来,1998年以来,政府几次为四大国有银行注资、通过成立资产管理公司处理其不良资产等措施,1998年为四大国有银行注资2700亿元人民币,以充实其资本金;1999年成立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为四大国有银行剥离不良资产14000亿元人民币;2004年1月再次为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注资450亿元美元,为其股份制改造做准备,建行把7000亿左右的纳税人的钱先算清楚了,再谈内部激励不迟。
公允地说,在建行上市以后,获益最大的不是内部职工,而是美国银行和淡马锡控股公司旗下的全资子公司亚洲金融控股私人有限公司。上市前,美国银行和亚洲金融控股私人有限公司分别斥资25亿美元和14.66亿美元购买建行9%和5.1%的股权,每股定价约0.94港元。建行发行价2.35港元,以较高的市价5.35港元,按目前建行共有2247亿股计算,2家净赚1300多亿港币。这还不是全部,建行IPO时,美国银行以上市价格(即现已确定的2.35港元)购买5亿美元;此外,在未来几年内,享有增持至19.9%的期权,价格以IPO价格为基础加上逐年递增的利息。无论对于哪一家战略投资者,如此高的收益,也是足以弥补其高风险,看来,现在自称是距离一流银行不太远,净资产排名世界第六的建行,当初是把自己当成了垃圾股廉价出售。
内部职工所获几何?据媒体推算,据此推算,建行用于激励员工的股份其购买成本大约为3.55港元,而建行上周五在香港的收盘价为5.85港元,粗略计算其收益已超过60%。并且,员工大部分不用自掏口袋,激励方案的资金来源为员工自愿出资、建行提取并分配的专项绩效资金及激励基金。员工的认购金额为其上年度税前工资额的5%至10%。专项绩效资金为员工出资额的19.9/80.1(约为24.8%),激励基金为建行当年净利润增加额乘以一定比例,其数额不得超过当年净利润的5%。
建行新闻发言人指出,提出管理层股票增值权计划和员工持股计划,是为了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把员工的利益和关切与股东的利益和关切尽可能协调统一起来,从制度上降低银行的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还有人提到了华盛顿共识与私有化,这些说法离题有些远:一家银行是否真正成熟,必须经历几次经济周期的考验,在涂上脂粉上市之后连一个周期都没走完,根本不具有评价的基础;真正意义上的私有化也绝不是指上市之后国有控股;股权激励就是股权激励,对国有股地位不会有丝毫动摇,股权激励有正面例子,也有无数损害股东利益的案例,员工持股在国内的实践中也有无数的低效而失败的案例,笔者就曾亲耳听到过某企业主管谈员工持股在目前环境下对企业大不利。企业激励机制执势在必行,虽然股权激励是否是正确的激励国际上争议颇大,美国甚至逐渐偃旗息鼓,但这是企业自己的事。笔者关心的只是,这一机制是否损害了纳税人的利益,是否借着种种无法证实的美妙名头,侵害了曾经为这些银行上市支付大笔钱款的真正做出牺牲的人的利益?建行必定会回归今后要上市,他们是否会像中人寿、中石化那些企业一样,在外低价上市,在内高价圈钱?
受到建行员工持股的刺激,工行与中行跃跃欲试,榜样的力量果然是无穷的。让我们回到一个原初问题,我们的国有银行,究竟是什么性质的企业?其利益排序为何如此充分体现了国际主义精神,与内部人精神?究其实,国有银行职工持股制度是私有化,私人化,还是利益再分配?
注:病好多了,多谢各位朋友,不必挂怀。
有人提出捐款之类,请勿再有此议,徒增惶恐,养活自己是可以的。
晚上与挚友交流,网络如江湖,在此有神交之友,有获益良多的讨论,也有各种心态下的莫名攻击,希望自己尽量做到就事论事,人生苦短,追索难有穷尽。至于其他的,见怪不怪,其怪自败吧。时间会说真话。
为采访一事,经济观察报的姜洋桥也受牵连,在此致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