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股市十问之九

(2007-06-05 00:27:57)
 股市十问之九
 

为什么说中小股民不可能倒逼股市政策?

 

中小股民不应遭受双重打击

2007-6-5 成都晚报 每日经济新闻

 

    周一股市以改写历史纪录的姿态继续大跌,深成指和沪综指分别暴跌7.76%和8.26%;沪综指数报收3670.40点。两市超过1000只个股的跌停,有火烧连营之势。至此,恐怕不会有人再怀疑政策的威力,也不会有人对政策之下是否会有蓝筹“完卵”抱太大的希望。

 

    在这一轮股市中,屡屡被拿来挡箭的中小股民成为箭靶,他们站在炮火前沿,似乎成为政策的倒逼者,但穿破这些迷障,真正的股市政策倒逼者能逐渐显形。

 

    上亿的开户数,并不代表股市中真实地存在着上亿的中小股民。由于数据模糊,到底股市散户数量有多少,恐怕各方都懵懵懂,连证监会主席尚福林先生都是大致估算,以交易帐户打个对折得出3000多万股民的结论。

 

    所谓全民炒股不过是个文学色彩过浓的形容词,作不得数。按照侯伟先生的估算,深交所的开户数中有70%空仓。据深交所提供的数据,在2006年底,深交所只有1060万个账户持有股票,到2007年3月底上升到1120万,同时有407万新开账户。令人惊奇的是,截至3月底,深交所拥有3700万个账户,但是要记住,其中只有1120万个持有股票,在史上最大的中国牛市中,竟然有70%的账户空仓。

 

    同样根据深交所的数据,2006年有1030万个账户进行了股票交易,其中56.7%的交易额少于10万元,占总交易量的3.2%;而9.7%的账户交易额是100万元,占总交易量的75.4%。这间接印证了水面下的机构所起的巨大作用。但是,这些机构究竟是悄悄潜入市的国外资金,还是妾身未分明的国内体量巨大的私募基金,还是那些以实体经济之面目出现其实在股市大赚快钱的国内企业,同样不清楚。这也就意味着,在投机者的面目都没认清之前,政策就开了火。

 

    实际上,如果是那些在国外期货市场与指数市场空中国指数,而后回到头来放风中国股市泡沫,以赚取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杠杆利润,情况就极为凶险,说明中国的股市涨跌一切尽在国际市场的掌握之中,其中也包括那些出口转内销的资金,对于拥有充足资金和足够投资工具的特定机构而言,印花税不足为虑。

 

    假如是私募基金大举出货,那就意味着钱财来源复杂的私募基金,已经成为市场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但从市场如此的波动来看,国内私募显然也在玉石巨焚之列,他们即便要倒逼股市出台政策,不至于将自己逼入绝境之后再讨要说法。

 

    如果大量来历不明的巨资与国外的杠杆市场有了便捷的地下通道,那么,今天A股市场所有的损失,都能在境外、地下市场找到相应的获利者。当然,最大的获益者不是从印花税一年多得了两千亿,多收了三五斗的财政部,也不是那些蓝筹股的力挺者。需知,以中国目前的市场状况,想要让那样名门出身的蓝筹股在熊市中独善其身无异于痴人说梦。

 

    那么,谁是中国股市的主要获益者?那些跑赢大盘的大非减持者,是在牛市中市值成倍上涨的上市公司,国企以其巨大的持股量大获得了最大的收益。在股权分置改革之后,国家仍然是最主要的股权所有者,甚至持有全部股本的53%,这几乎包括了全部受限制的A股。从2005年底至此轮下跌前,股市总值上升了4.5倍,股市中的国有资产估计有11万多亿,而在国资委旗下159家中央企业在2006年末的净资产为53,489亿,建国至今,财政部账面的国有资产净值也才累积到8万多亿。

 

    说白了,中小股民是股市中的拾牙慧者,一次印花税上调、国企分红就可以把他们在上市公司的利润降至零。掌控巨量资本者不是他们,游说政策制订者不是他们,他们甚至对国际国内市场的联动状况都不甚了了,更别提以倒逼之计火中取栗。说中小股民倒逼政策是混淆视听之言,是想让中小股民在成为熊市炮灰之时,再次承受道义上的重压。

 

    股市上涨是他们的不理性,股市下跌同样缘于中小股民的疯狂——这样的解释既不动听,也于事无补,更不符合事实,当股市不顾一切地缩量大跌时,最好还是搞清楚到底谁在大肆投机再说话不迟。不然,入人彀中尚不自知,国际资本市场这样的悲喜剧绝不少见。

 

注:朱兄催迫写股市十问,接近完成,一些文章能够发表,写的人是要深表敬佩的,尤其是在有了对比的情况下。祝福成都晚报。

 

    另,将《21世纪经济报道》6月4日的更正致歉信附录于下,这是关于印花税难得的线索。
    本报5月31日刊发《调高印花税内幕解密:降温,降温,降温!》一文,该报道对提高印花税政策出台的背景解读有误。经本报调查确认,该报道提到中国证监会办公厅提交相关报告给财政部讨论,属记者据研究人士的个人意见而得出的结论,与中国证监会、财政部的日常工作无关,属重大新闻失实,给相关部门工作造成不良影响,特此更正,并向中国证监会及财政部致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