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我记录城市印象美食 |
分类: 碎碎念 |
我清楚地记得,第一次在地安门的“秋栗香”买栗子还是读研二的时候。由于就住在北海附近,周末遛弯儿时捎带买上了斤。没想到,这儿的栗子又大又香,没有瘪的坏的不说,还总是炒得恰到好处。自此,就留意了这家小店,也每每会在经过时捎上那么一斤八两的。而且,还在他家又慢慢“发掘”出了大瓜子、糖葫芦、爆米花之类。物种丰富又各自物超所值,我想,这后来逐渐增多的人一定也是冲着这些优点来的吧。
国人总是善于口碑相传去发现好物件的,否则,直销在中国也不可能做到这么大,这么火。“秋栗香”的好口碑渐渐地就传开了,穿过了德胜门,一溜儿往北走;飞过了东直门,一路到了通州……再去买栗子,就逐渐得排长队了,有时候甚至得排上一个小时。漫长的等待后,拿到热腾腾的栗子,立即掰一个塞口里,倍儿甜,从嘴里一直香到了心里。最好的是能下点雪,就愈发觉得温暖恣意了。
可惜,07年的秋天,不知哪位贴近民生的北京台记者发现了这个宝地,在北京七、五、一上分别报了报,不仅详详细细地道清了哪街哪胡同,还有长长的排队者为证。打那儿开始,“秋栗香”的栗子简直就吃不到了。早上九点还没开门,买栗子的就已经排起了队,那阵势一点儿也不亚于建行门前等着开门买基金的。华灯初上,队伍还是同早上一样长,仿佛人都还没走开,一直在那儿耗着。不得已,我们家的栗子就转战别地儿了。
偏巧,今天去了景山、北海,经过秋栗香发现人少了许多,就赶紧排了上去。风口里立挺了近半小时,两斤栗子到手,美滋滋地回到了家。第一口,竟然是个坏的,第二个,好像火候不到……我发现,与其它所有事物一样,成名后的“秋栗香”栗子把香味弄丢了。
从前几年的“土掉渣”到刚刚兴起的“大缸烤地瓜”,新鲜吃食一茬接一茬,每个冬天都拿着老百姓的热胃做实验,却纷纷落马。无论是路边的小吃,还是庙堂里的传统文化,甚至那些钱袋子里的民营企业、动辄几千万投进去的电影业,为什么现在的成功之后总是一样的落寞收场呢?我还真是不明白啦。。。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