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钱穆《国学概论》一
(2011-05-20 21:50:34)
标签:
孔子中国《春秋》《易》六经杂谈 |
读钱穆《国学概论》一
田永明
孔子与《六经》
钱穆认为,古代学术思想有深入探讨的必要,但考察古代文献,则有很多茫昧无稽之谈,即便那些被广泛赞美的,也未必可信。如孔子和《六经》的关系问题,在钱穆看来便是如此。
首先,钱穆以为中国学术具有最大权威的有二:一是孔子,二是《六经》。孔子是中国人格的最高标准,《六经》是中国学术的最高标准。所以,凡治中国学术史者,说孔子必言及《六经》,说《六经》者必会言及孔子。但钱穆认为,孔子和《六经》的关系,后世的评骘和称赞,却是一种舛误和谬说。
关于《易》、《春秋》
钱穆认为《易》之为书,本于八卦,八卦之用,当为古代文字,如其中的八卦符号,实为古文字。《周易》又起于商、周之间,意在说明周得天下是上天的旨意,与孔子无关,所谓孔子读《易》,“韦编三绝”,并不可信。
关于《春秋》,钱穆认为,孟子说“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春秋》为孔子所作,人们并无疑义。但其中有很多问题,所以,钱穆说其间“回护层出,疑难蜂涌,三传纷纭,未有定是”。所以,在他看来,《春秋》作为文献,很有功劳,“而粗略简陋,殆不胜后儒之尊美也。”
总之,《易》和《春秋》:一言天道,一言人事,凡是治孔学的人,都会津津乐道。但在钱穆看来,自古说经,门户之见纷出,“三传”为始,再加上图画的辩解,让这两部书变得扑朔迷离,让古今学者沉迷其中,于是,孔学的真相便被掩盖。钱穆认为,这是“经生儒者之过”。
关于《诗》、《书》
《论语》中有“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话,《史记》中有“孔子以诗书礼乐教”,但说孔子删《诗》、《书》,《论语》、《孟子》、《荀子》等书,皆无记载。就是说,在秦烧书之前,没有这样的说法;再说,现在流传的《诗》、《书》,都是秦余火之后的本子,并非孔子诵说时的旧本。在钱穆看来,《书》,只说是当时的官书,《诗》只能说是当时的歌咏,不足为万世之经典,千祀之常法,加上《书》后来有古今文之真伪,《诗》又有韩、魏、毛三家之异同。所以,钱穆认为:“若谓从此以明孔子之大道,立千古之常法,将以为尊经崇圣之宝典者,则又经生儒者之过也。”
关于《礼》、《乐》
钱穆认为,孔子的时代,已经看不到《礼经》了,《汉书》中所说的《礼经》,指《仪礼》十七篇,但在《春秋》记载的二百四十年历史中,列国的大夫行礼,没有人涉及到《仪礼》的内容,且内容与孔子意思多相违背,所以,他认为《礼》出于周末战国之时。而《乐》,则与《诗》合,根本就没有所谓“经”。在钱穆看来,礼、乐又是应时而变的,而要通过考索孔子礼乐制度,说要恢复孔子时的礼乐,“则又是经生儒者之过也”。
综上,钱穆认为:“孔子以前未尝有六经,孔子亦未尝造六经,言孔子者,固不必专一注重后世之所谓六经也。”就是说,六经之名产生在孔子之后,孔子与六经没有关系,要研究孔子,不必注重孔子与六经的关系。
钱穆通过《楚语》中记载申叔时教育太子所列的内容计有九项:一、《春秋》,二、世,三、《诗》,四、《礼》,五、《乐》,六、令,七、语,八、故志,九、训典。认为这些不出《诗》、《书》两类。所谓书,不过是掌故,除诗、乐之外皆属之;而所谓诗,乐属之。所以,钱穆认为,诗、书,不过是古人书籍的两大类别,不说“诗书”,便说“礼乐”,“诗书言其体,礼乐言其用,书即礼也,诗即乐也。”关于礼,钱穆认为,前一代会因具体情况,新开一例,后便沿习成为礼制,而“历史”即“制度”,而诗和乐又包含在礼中。据此,钱穆得出古人学问,最后集中到一个字,这便是“礼”。守礼知礼者,便是“史”。所以,他说:“古人言学,皆指诗书礼乐。”所以,《论语》中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只是到了后来,有了孔子的《春秋》,与诗、书、礼、乐,而为五,又增卜辞之《易》而为六,始以“经”称,但这已经是后来的事情,与孔子无涉,证明是《论语》和《孟子》里都没有说过这些是“经”。
钱穆认为,称“经”,当是从仿《墨子》而来,因为《墨子》中有“经上下篇”,到《荀子》儒,开始称“经”,但只有诗、书、礼、乐与《春秋》合称,而无“易”,因为并不以“易”为“经”。
秦人烧书之后,称“诗书百家语”,当时所说的“诗书”,指孔、墨之前的旧籍,“百家语”,指儒、墨以下的私书。《易》在秦时,只当它是卜筮之书,并不以经看待,《荀子》数举《春秋》、《诗》、《书》、《礼》、《乐》,而不提《易》。《孟子》七篇中,也没有提到《易》,因为,并不认为《易》和前五者属同类。但是,尊《春秋》与《诗》、《书》、《礼》、《乐》齐肩的,当是孟子,到荀子便确定了下来。后来加上了《易》,钱穆认为,这是儒、道、阴阳家杂糅之后的事情,当始于汉,在刘安、司马迁、董仲书,贾宜的书中可以看到。汉立五经博士,因其无《乐经》之故。
最早明称“六经”的,钱穆以为:“一见于《庄子》,后成于王莽。”《庄子·天运篇》中有“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的话,包含了“六经”先孔子而有,甚至连《春秋》也是不孔子所作。《汉书·王莽传》中有:“平帝时,莽奏立乐经,遂立六经祭酒。”
本篇提要:钱穆认为,“六经”与孔子无涉,孔子之时,并无“六经”之名,“六经”之名,起于孔子之后。所以,研究孔学,不必把二者联系起来。
2011年5月20日
田永明
孔子与《六经》
钱穆认为,古代学术思想有深入探讨的必要,但考察古代文献,则有很多茫昧无稽之谈,即便那些被广泛赞美的,也未必可信。如孔子和《六经》的关系问题,在钱穆看来便是如此。
首先,钱穆以为中国学术具有最大权威的有二:一是孔子,二是《六经》。孔子是中国人格的最高标准,《六经》是中国学术的最高标准。所以,凡治中国学术史者,说孔子必言及《六经》,说《六经》者必会言及孔子。但钱穆认为,孔子和《六经》的关系,后世的评骘和称赞,却是一种舛误和谬说。
关于《易》、《春秋》
钱穆认为《易》之为书,本于八卦,八卦之用,当为古代文字,如其中的八卦符号,实为古文字。《周易》又起于商、周之间,意在说明周得天下是上天的旨意,与孔子无关,所谓孔子读《易》,“韦编三绝”,并不可信。
关于《春秋》,钱穆认为,孟子说“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春秋》为孔子所作,人们并无疑义。但其中有很多问题,所以,钱穆说其间“回护层出,疑难蜂涌,三传纷纭,未有定是”。所以,在他看来,《春秋》作为文献,很有功劳,“而粗略简陋,殆不胜后儒之尊美也。”
总之,《易》和《春秋》:一言天道,一言人事,凡是治孔学的人,都会津津乐道。但在钱穆看来,自古说经,门户之见纷出,“三传”为始,再加上图画的辩解,让这两部书变得扑朔迷离,让古今学者沉迷其中,于是,孔学的真相便被掩盖。钱穆认为,这是“经生儒者之过”。
关于《诗》、《书》
《论语》中有“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话,《史记》中有“孔子以诗书礼乐教”,但说孔子删《诗》、《书》,《论语》、《孟子》、《荀子》等书,皆无记载。就是说,在秦烧书之前,没有这样的说法;再说,现在流传的《诗》、《书》,都是秦余火之后的本子,并非孔子诵说时的旧本。在钱穆看来,《书》,只说是当时的官书,《诗》只能说是当时的歌咏,不足为万世之经典,千祀之常法,加上《书》后来有古今文之真伪,《诗》又有韩、魏、毛三家之异同。所以,钱穆认为:“若谓从此以明孔子之大道,立千古之常法,将以为尊经崇圣之宝典者,则又经生儒者之过也。”
关于《礼》、《乐》
钱穆认为,孔子的时代,已经看不到《礼经》了,《汉书》中所说的《礼经》,指《仪礼》十七篇,但在《春秋》记载的二百四十年历史中,列国的大夫行礼,没有人涉及到《仪礼》的内容,且内容与孔子意思多相违背,所以,他认为《礼》出于周末战国之时。而《乐》,则与《诗》合,根本就没有所谓“经”。在钱穆看来,礼、乐又是应时而变的,而要通过考索孔子礼乐制度,说要恢复孔子时的礼乐,“则又是经生儒者之过也”。
综上,钱穆认为:“孔子以前未尝有六经,孔子亦未尝造六经,言孔子者,固不必专一注重后世之所谓六经也。”就是说,六经之名产生在孔子之后,孔子与六经没有关系,要研究孔子,不必注重孔子与六经的关系。
钱穆通过《楚语》中记载申叔时教育太子所列的内容计有九项:一、《春秋》,二、世,三、《诗》,四、《礼》,五、《乐》,六、令,七、语,八、故志,九、训典。认为这些不出《诗》、《书》两类。所谓书,不过是掌故,除诗、乐之外皆属之;而所谓诗,乐属之。所以,钱穆认为,诗、书,不过是古人书籍的两大类别,不说“诗书”,便说“礼乐”,“诗书言其体,礼乐言其用,书即礼也,诗即乐也。”关于礼,钱穆认为,前一代会因具体情况,新开一例,后便沿习成为礼制,而“历史”即“制度”,而诗和乐又包含在礼中。据此,钱穆得出古人学问,最后集中到一个字,这便是“礼”。守礼知礼者,便是“史”。所以,他说:“古人言学,皆指诗书礼乐。”所以,《论语》中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只是到了后来,有了孔子的《春秋》,与诗、书、礼、乐,而为五,又增卜辞之《易》而为六,始以“经”称,但这已经是后来的事情,与孔子无涉,证明是《论语》和《孟子》里都没有说过这些是“经”。
钱穆认为,称“经”,当是从仿《墨子》而来,因为《墨子》中有“经上下篇”,到《荀子》儒,开始称“经”,但只有诗、书、礼、乐与《春秋》合称,而无“易”,因为并不以“易”为“经”。
秦人烧书之后,称“诗书百家语”,当时所说的“诗书”,指孔、墨之前的旧籍,“百家语”,指儒、墨以下的私书。《易》在秦时,只当它是卜筮之书,并不以经看待,《荀子》数举《春秋》、《诗》、《书》、《礼》、《乐》,而不提《易》。《孟子》七篇中,也没有提到《易》,因为,并不认为《易》和前五者属同类。但是,尊《春秋》与《诗》、《书》、《礼》、《乐》齐肩的,当是孟子,到荀子便确定了下来。后来加上了《易》,钱穆认为,这是儒、道、阴阳家杂糅之后的事情,当始于汉,在刘安、司马迁、董仲书,贾宜的书中可以看到。汉立五经博士,因其无《乐经》之故。
最早明称“六经”的,钱穆以为:“一见于《庄子》,后成于王莽。”《庄子·天运篇》中有“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的话,包含了“六经”先孔子而有,甚至连《春秋》也是不孔子所作。《汉书·王莽传》中有:“平帝时,莽奏立乐经,遂立六经祭酒。”
本篇提要:钱穆认为,“六经”与孔子无涉,孔子之时,并无“六经”之名,“六经”之名,起于孔子之后。所以,研究孔学,不必把二者联系起来。
2011年5月20日
前一篇:得书小记10
后一篇:读钱穆《国学概论》二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