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行业:大喜大忧后的平静
(2008-08-01 13:41:15)
得意忘形的大喜必然也伴随着大忧。今年上半年基金的巨亏,使得2007年基金行业收入1.17万亿的历史新高也黯然失色。数字的说服力也在顷刻间向着相反的方向转移。无论基金公司怎么努力甚至造势,投资者对于8折、7折的申购费依旧无动于衷。整个基金行业更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净值缩水、管理规模减少、人员频繁流动、投资信心受挫等等难题。而基金的尴尬也只不过是中国投资理财市场的一个缩影。在基金行业转暖与黯淡之间,或许值得我们给予更多关注的,并不是表面上数字的喜悲。既然去年的1.17万亿并不一定代表着真正的繁荣,那么我们不应该为一二季度的巨亏而失去信心。
基金膨胀之后又巨亏:是谁之过?
2004中国资本市场诞生了首只百亿基金。2005年开始短债产品和货币市场基金如火如荼。而到了2006年后A股为偏股型基金带来了巨大的赚钱效应,货币市场基金和债券型基金的持有人也纷纷下嫁“偏股型基金”。进入2007年,基金的膨胀带来了无限上涨的疯狂刺激,投资者更是把基金当股票买。但是疲态从沪指最高峰掉头向下时就开始酝酿着一轮大跌。虽然由于惯性上升,2007年四季度基金资产规模依然增加了3000多亿元。而面对08年的暴跌,不少基金经理却将责任归咎于大盘的“喜怒无常”。显然这个理由是不可能为他们“洗刷罪名”,无法令投资者理解和原谅的。
诚然在实体经济并没有发生经济危机的情况下,基本的面波动很难理解。但是在股市大跌闯入时,基金经理为何却仍旧过分强调前期的有利因素,比如人民币升值、流动性过剩、经济高速增长等牛市的根基,但对通胀、次贷危机等不利因素视而不见。为此我们必须理解“股票型基金”给基金公司的“造富能力”。在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中,绝大部分的管理费是其它类型的两到五倍,因此是当之无愧的最赚钱的基金类型。为了自己的管理费,基金难免会不惜牺牲广大投资者的血汗本钱,"旱涝保收"的基金制度设计自然减少了他们的顾虑。所以我们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基金会将巨亏咎于股票仓位。而如果基金公司的管理费收入与其投资收益相挂钩,基金还会不会老是因为误判而导致投资者亏损呢?
到底该谁来为基民负责?
虽然基金一季报在上年年报20多天后才发布,但是第一季度的相关数据在这之前就有所披露。笔者至今仍清晰记得,在2008年3月底的时候,不管是媒体还是机构,都对“1.17万亿基金2007年收入创历史新高”盲目兴奋,而对两天之间最新披露的“一季度基金投资损失2811亿元”置若罔闻。随之而来的乐观基调也不绝于耳,“基金迎来密集发行期”、"牛市还在起步阶段"、"沪综指年底有望突破8000点"。等到4月22基金一季报亏6000多亿时,那些先前呼风唤雨对投资者百般承诺的造势的一脸无辜与不知所措的可怜相,象极了对“定时炸弹”突发灾难的无能为力。
多半的无奈似乎看起来都来自无法正确面对数字时的措手不及。在大起大落之时,基金公司与机构又在做什么?可怜他们冥思苦想,现在又开始按等级分配(自购)自家基金来为行业“造繁荣之势”,惹来怨声载道。猛然发觉这些造势其实都是在“造富”,而这个“造”却很难称得上是“创造”,从根本上说是欺骗甚至是掠夺。我在想是否我们这个过程中也能够去创造和维护些什么。比如帮助提高投资者的素质,还有良好投资环境的构建。当然,投资者也要付出更多,中国投资者如果不能远离大喜大忧,中国的投资理财行业将永远无法称得上成熟。
尽好信托本分才是基金的出路
“患难见真情”,至少在突发事件面前,还有部分基金公司的表现值得投资者托付。能对诱惑保持警惕并坚守本职工作,是理性投资者应该做到的。从根本上说,基金公司说到底是信托责任、代客理财,当然这样看来“投资人的利益才高于一切”。而这种信任关系才是基金公司的生存之本。因为灾难并非一蹴而就,如果能及早正视早已涌动的“暗潮”,那我们也不会对“一发不可收拾的巨亏”束手无策。
正如申万巴黎董事长姜国芳指出的那样:基金公司需要强化信托意识,不合规的坚决不做,切实保护投资者利益。而我们也应该减少直至取消基金业绩的短期排名,以减少对投资者的误导。短期业绩排名只会助长投资者的短期投机心理,不利于树立正确的长期价值投资的理念,也加剧了市场的波动性。基金公司有义务完善风险控制机制,在每一个环节为投资者营造可信赖的环境。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