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记者在开始电视工作之前已经有了相当的采访经验,但是和电话采访或者在酒店大堂一个安静的角落里进行的采访相比,带着摄象机灯光和技师的电视采访有很大的不同之处。报纸记者可以用轻松随意的聊天方式进行采访,时不时地插话以求证他没有听明白的地方,还可以简要做一些笔记,或者干脆让他随身携带的采访录音机代劳。问话和回答都可以不符合语法规范,甚至可以不合逻辑;同样的问题可以多次涉及;即使受访者是豁嘴结巴或者有其他的语言障碍也没有关系,因为如果不是记者刻意要提及这些的话,这一切附带的东西都不会出现在最后发表在报纸上的文章里。
虽然时代在前进,技术在进步,但始终没变的是大家仍然相信,在电视行业里仅靠编辑记者的职业判断力和写作能力是不够的。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时任ITN编辑的Sir Geoffrey Cox就指出过报纸和电视采访的重大差别,他当时说的话至今仍然正确。
最好的报纸记者会花许多时间去慢慢接近主题,他会从一些小问题开始,逐渐过度到要害问题,整个过程中零星地记下一些重点,以便事后坐到打字机前时进行筛选和整理。而电视记者必须讲究实际单刀直入,他的问题必须精心设计,以诱发同样简洁紧凑的回答,因为虽然录象素材可以剪辑,却不能压缩。
更有人在比较报纸和电视采访的时候,把报纸采访称为“小儿科”。现在这些记者型的采访者经常要在电视直播节目的特殊条件下展现他们的采访技巧,他们恐怕会同意这样的说法。
吃午饭的时候和受访者详细倾谈了三个小时,然后又是仔细的撰写修改和编辑,经过了这些程序以后,报纸记者写出来的东西是任何电视记者的作品所不能比拟的,因为电视记者在时间上根本就不可能享有这样的奢侈。电视工作要求的是立竿见影,而文字工作是可以反复推敲的。
当然并不是所有电视工作者都这样看待这个问题,但可以肯定的是,电视采访的确对主持人和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最主要的是,一旦采访超出了原定的提纲,要求他们能思维敏捷迅速跟进,并且用最短的时间把自己的思路整理成按逻辑循序渐进的问答。无论多么简短的采访都必须有一个内在的逻辑,四面开花的提问和随意选取的话题一样,在直播节目中会让观众很难一下子理解,如果是预先录制的话,则很难进行后期编辑。此外,问一些和话题无关的问题也浪费时间。有的记者喜欢在采访刚开始的时候问一两个无关痛痒的问题作为热身并调节气氛,其实这也并不一定必要。录象带当然可以倒回来再利用,但有时候采访的时间是很有限的,如果浪费掉了就在也不会有了,实际的采访时间也就缩短了。
提问时的措辞也需要格外仔细考虑。许多还不成熟的记者在他们职业生涯的早期,过分陶醉在自己的声音中,他们提出的问题十分冗长,往往不象问题,倒更象是他们自己喋喋不休的陈述,这样的提问风格是不应该受到鼓励的。同样不可取的是复合问题,即在一次提问中包含两到三个问题。不大接受采访的人面对这样的提问会不知所措,不知道到底该回答哪个问题。而老到的受访者则会挑选其中适合他的问题来回答,把其他的问题只当耳旁风置之不理。
如果记者提出类似“生活的意义”这样过于笼统的问题,也会给受访者造成这样的机会,这种宽泛的问题势必会招致冗长的漫无边际的回答,所以最好把问题具体化,使访谈沿着一条具体细致的思路进行下去。
在采访中记者还要切记不要随意插话。在对方讲话的时候,如果记者时不时地插入两三个词,插话短到连给个反打的时间都不够,更何况这样的插话显得十分唐突。在采访中还要尽量避免一些老生常谈的问题,比如,“你觉得……怎么样?”之类的,也不用和对方过分客气,更不用为了让对方放松而每次提问的时候都加上一点寒暄。另外在提问的时候,记者应避免一般疑问句,使对方无法用简单的“是”或“不是”来回答问题。如果想使电视新闻采访具有实质意义,那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一定要多花一点心思,目的就是为了引出被访者更加积极的回答,真正有意义的提问无非还是围绕着五个w和一个how。
有的记者因为对事实缺乏足够的了解,所以在谈话中提到某一点的时候往往会用“有报道说”或者“大家都在说”这样用语,这样他固然把自己摘了出来,但这样的用语使得他真正想说的事情成了纯粹的推测而可以被对方轻而易举地推翻。
至于采访时记者的举止和仪态,总的来说,记者绝对不能被对方所震慑,无论对方有多么重要或多么有权有势。而当对方是不熟悉电视的也从来没有上过电视的普通人时,记者自己也不能给对方造成压迫感。1961 Sir Robin Day为采访者定下了十点行为准则,四十多年后的今天它们听起来依然管用。电视记者要明白他们采访的目的不是为了与人争辩,不是要公然起诉谁,也不是好打听别人的事情,他们更不是心理大夫或者三流专家,他们是为了观众在寻求信息。有时候在采访的时候,遇到的对象比较合作又能说会道,这时候有的记者往往会想在开机前先来一遍不带机彩排,这种做法是个错误,因为这样会在实录的时候失去新鲜感。另外,一般来说不要事先把问题目录发给受访者,除非这是预先达成的他们出镜的先决条件。基于已知问题的采访势必缺乏即兴的生动。有些受访者在试走的时候会滔滔不绝,但一旦到了实录阶段,即使是最健谈的对象也有可能变得张口结舌,所以应该避免彩排。作为前奏,最明智的做法是让受访者大概了解将要谈及的内容和谈话的大致方向。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