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大佑的深刻体会《之乎者也》

标签:
罗大佑台湾 |
分类: 华语老歌 |
http://s12/mw690/497f61datde655d7afa0b&690
最近罗大佑总是音乐演唱会被推到风口浪尖上,在我们的眼里,他是教父,他的歌超越了娱乐,有时代意义,不管时代怎么变都不会过气。
最有名朗朗上口的《童年》,你可以说它简单,可以说它老套,可是它和《外婆的澎湖湾》一样,通俗易懂不失情怀又能流传,写歌写成这样是最成功的。罗大佑写的童年,那是在课堂上跑题的事,游戏啦,想女生啦,万花筒啦,谁的童年没开过小差?但是想归想,他还是会回到时光流逝的大方向来,游戏给考试留下什么结果,幻想的世界换不回成人的流散,该珍惜的还是要珍惜。或许向往的长大成熟后换来的代价是对这些过往的幻想一笑而过,可是,谁不是这样过来的呢,不想这些东西还像童年吗?
最悲情的理想幻灭《鹿港小镇》,这是种社会现象,那么多人背井离乡来到大城市讨生活,但大城市并没有给他们理想的生活,很多人都会写家乡,不外乎贫穷还是美好,但他会用台北的繁华来衬托家乡的落寞,看似热闹的车流其实是无穷孤独,虽然繁华,还不及没有霓虹灯的家乡小镇那样温情款款。虽然繁华,却抹不去过度经济开发带来的污染和和破坏。唱家乡的歌都说家乡好,可是为什么那么多人要出去流浪。人说城市遍地是财富,可是他们却依然寻不到站立的根,“台北不是我的家,我的家乡没有霓虹灯”。繁华是不是追求的全部,辛劳是不是价值的比重呢,追梦的人没有灵魂,这么一个深刻的问题似乎怎么想都是矛盾。
最唯美的乡愁感触《乡愁四韵》,“给我一瓢长江水呀长江水,那酒一样的长江水”,中学课本里久负盛名的余光中诗句。在最安详的乡愁诗里沉醉,余光中的雪花白与海棠红,怎么也没想到要罗大佑来让它古典。是不是说到母亲,都会让一个男人安静下来,哪怕之前他有多么愤怒讥讽的一个人。这个版本是民谣为主,真正唱的难度不多只有几句诗句重叠的节奏,难在那些吉他独奏,中间大幅度地运用古典吉他SOLO勾音滑音,做出了古筝般的行云流水之感,让人安静瞑想又向往。学习吉他的时候必学的曲子,最好用古典吉他来弹,很美很安静。
最尖锐的讽刺《之乎者也》:“知之为知之,在乎不在乎。”之乎者也是中国古代老先生留下来的,是知识分子赖以标榜的东西,是现代政治还想去维护,却有新的思想去冲击的东西。那个时候,台湾这个小岛,既有传统文化的固守,又有西方思想的融入,还面临新纪元的经济世界圈,祖先是怎么想的,现在的青年又是怎么想的,有人批判,有人对抗,还有一些人装聋作哑。罗大佑也是想通过之乎者也,表明一种知识分子的态度,现代青年人应该怎么做呢?不是躲在书堆里的风花雪月,也不是只会咬文嚼字的文化卫士,我们的文化应该在历史发展中怎么应用,年轻人应该做点什么改善这社会,传统文化也要实用主义,教育是照本宣科吗?
最玩深沉的《光阴的故事》,罗大佑写这个歌的时候还没到三十吧,却一脸深沉地唱着“年轻时为你写下的歌你早已经忘了吧”,青春还没有截止,心中却已经看到了流动的云烟。“流水它带走光阴的故事”,不管你站在岁月的哪个位置,流水是这样流过你也流过我的,《童年》是活的光阴,而《光阴的故事》则是抽象的转变。给上面“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迷迷糊糊长大的童年”有了一个答案。
最像浪子的诗句《错误》,“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开落”。罗大佑并不太准的音调在唱郑愁予的诗句,相比与李泰祥的古典正派,他用民谣修饰了一个不羁的“浪子”形象,少了唯美,多了沧桑。因为“达达的马蹄”,路过的时候是偷偷的,小心翼翼地不想声张的,不是归人当过客,只留轻轻装做不屑的一回顾。罗大佑编配的更像是一幅油画。
最大气的文人情怀《将近酒》,似乎天才的诗人总爱豪情高歌一曲“黄河之水天上来”类似的激情诗句,罗大佑也不例外。但是基于台湾当年的情况,罗大佑表达的句子里没有亲眼见过黄河的澎湃,只有故国的沉默。关于岁月的流转,风花雪月的青春终究抵不过面前的浊酒一杯。人生的总结,不管你是圣贤还是少年,挡不住光阴流水,只有一饮而醉。
最直白变迁的爱情《恋曲1980》,这时候的罗大佑已经理智地在说,爱情没有永远,曾经承诺过明天就要分离。就像那光阴似流水,流过的水已经不是曾经的水了,人都是会变的
最心伤的《蒲公英》,除了民谣和摇滚,罗大佑玩转唯美也有一派,像听《蒲公英》充满了芭莎风情?只是这样的作品在他的风格里很少听到。关于这个歌也有点政治因素,当年的台湾,孤立无援地在太平洋上,于是只好自己对自己安慰,“等待命运的消息”。
最温情的《摇篮曲》,不是婴儿的祝福,而是母性的芳香。温情的罗大佑也一样动人,让孩子睡在母亲的怀里,小时候母亲给我们唱摇篮曲哄我们入睡,而现在是我们唱摇篮曲安抚着母亲看她安详地休眠去,再回味一遍童年母亲乳香的回忆吧。
罗大佑写的歌,风欲静而树不止,小桥下的流水匆匆湍急,桥上的人淡定。伟大的诗人表达出来的感情就像打太极,不用太张力,却可以打中要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