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时间以来,继续教育培训因学员人数众多、来源地分散,存在学员参加培训费时费力,人力资源部门组织培训准备工作烦琐、经济负担重等问题。如今,“互联网+空中课堂”的兴建使这些问题迎刃而解。
跨越时空的改革坐标
——来自我市继续教育“互联网+空中课堂”的报告
□ 记者
张遂旺
内黄县四中一位刘姓教师这天接到通知,要到安阳市参加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组织的继续教育培训。
凌晨4时30分,他起床洗漱,然后乘坐长途大巴赶往60多公里外的安阳。到安阳后,他本来想吃顿早餐,哪知一看表,时针离9时开课只差10多分钟,只好硬着头皮走进市委党校的大课堂,空腹听了半天课,中午还没有地方休息。两天的学习,刘老师大脑喜获丰收,但心中也有不快。他抱怨说:“来回的路程太折腾人,算一算经济账,不知浪费了多少时间、多少精力。”恐怕每期都有不少学员深有同感。
这个真实的故事在市人社局内部流传了很久。在改革的大潮中,该局的主要领导思考:“安阳市有专业技术人才11万人,其中在册的8万人之多,知识需要更新,人员需要轮训。假如每年有1/10的人数,也有8000人需要参加培训。真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这要浪费多少资源啊!”该局领导放宽眼量,多方听取意见,详细调研,决定将“互联网基因”注入继续教育,建立“互联网+空中课堂”的全新教育模式,真正实现“让信息多跑路、让学员少跑腿。”
去年5月,市人社局启动了信息化列车,开始了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制定了长期发展战略目标。
“对继续教育而言,这些年来我最头痛的事莫过于请讲师,安排学员吃、住、行,寻找大教室,光每期教室租赁费就要花掉1万多元。还要安排十多名工作人员围绕培训班来回转。”负责全市继续教育工作的市人社局专技科科长谢柏林吐出了肚里的苦水。
兴建“互联网+空中课堂”需要投资几十万元,钱从哪里来?市人社局以开放包容的互联网思维,以合作、融合、共赢的态度,整合一切愿意参与的资源和力量,依托专业机构、专业人士解决专业问题。他们通过全市考察,最终与安阳市继续教育协会和安阳市德谦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实现了合作共赢。他们合作兴建了公共管理、土木工程、经济管理、教师发展、中医药等9个学院。
设备有了,教师的培训和安排要同步跟上,争取实现名家名师齐登课堂。他们让安阳的特级教师登台亮相,让中原名师出彩,聘请国内知名的专家教授,让他们纷纷走进“空中课堂”。
今年5月,“互联网+空中课堂”实现了从“线下”到“线上”的转变。通过在线教室远程教育系统,学员在任何地方都能实现在线实时学习,实现专业技术人员在家、在办公室使用手机就可以完成继续教育学习内容,这样既方便了学员的学习,又节省了学员基地学习的开支。如今,他们已连续办了10期,期期学员参加踊跃。
“互联网+空中课堂”的成功使用,使得不少兄弟地市前来取经。外地朋友询问,如果学生逃课怎么办?谢科长说,上课时,老师只要将电脑窗口启动,点开课堂签到,学生就能看到一组验证码,然后就可以在自己的手机客户端输入该组验证码签到。
“互联网+空中课堂”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过去,课堂的主宰是教师,学什么、何时学、怎样学、学多深、学多快、学多少都由教师掌控,学习者无论如何都摆脱不掉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互联网+空中课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老师的讲课视频同步传至网上,学员何时看、在何地看、何时进、何时退、何时停都由自己掌控,可以在任何不懂的地方暂停或重播讲课内容,不会觉得尴尬不安。
8月7日,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的李发军教授,在“互联网+空中课堂”讲了《谈谈历史安阳》一课。一名学员坦言,李发军老师这一课以时间为脉络,从三皇五帝到魏晋南北朝,对安阳的历史文化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讲解,使我受益匪浅,对家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为自己是安阳人而深感自豪。他说,这堂课我反复看了多遍。还有一位学员说,现实中,让一位老师坐在你身边不厌其烦地讲述一个话题几乎不可能。“互联网+空中课堂”的核心优势,就是学生可以独立地,随时、随地、随意地,一遍又一遍地访问课程内容,真正实现了按自己的步骤学习。
“互联网+空中课堂”里穿插着视频、图片、朗诵,图文声色并茂,学员的学习兴趣被极大地调动,对专题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互联网的海量信息资源、诸多前沿知识能够快速进入学员的视野。
我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自从注入“互联网基因”后,不仅节省了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也实现了教学、管理等多种转变。这种“互联网+空中课堂”的全新发展模式,在全省树立了标杆和典范。
(原载2015年9月9日《安阳日报》六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