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卡不再变味了
□张遂旺
元旦已过,笔者一张贺卡也未收到。可往年这个时节,笔者和同事们桌上的各类贺卡像雪片似的飞来。如今虽然贺卡少了,可朋友感觉却很好,认为贺卡又回归常态了。
以往,每逢元旦、春节,一些地方和单位用公款大量购买、印制、邮寄、赠送贺年卡、明信片、年历等物品,印制越来越奢华、浪费越来越严重。这既是形式主义的表现,又助长了奢靡之风。前些年,笔者收到的贺卡数量一年比一年多,看上面的内容却越来越单一,基本是千篇一律、放到谁身上都能用的套话。笔者曾接到的一些贺卡,寄贺卡的人连字都懒得写了,姓名、贺词都是打印的;还有一些甚至连贺词也省了,打印个名字寄过来就是。眼瞅着那方方正正的印刷体文字,一本正经,规范得近乎冷漠,哪里还能让人感受到新年问候的温馨?笔者也曾看到,一位老板将收到的贺卡连同自己的通讯录交给手下的人,让他们照着地址往外寄贺卡。试问,当朋友收到这样的贺卡,不是出自其本人之手,又有何意义?
过分追求礼节和来往应酬,不仅浪费了大量的财力、精力,也是地地道道的形式主义。求精美、讲档次、比奢华,隐藏的是奢靡之风。每年不可计数的贺卡、年历,耗费大量公款、消耗不少树木,却往往在无用和无效中废弃,是铺张浪费的典型表现。有资料显示,一棵生长10年的大树仅能做4000张贺卡。难怪有人评价这种贺卡传递的是变味的祝福,传送的是负能量。
贺卡回归自然,少了往年来回寄送贺卡的尴尬。反“四风”刹住了
“公款贺卡旅行风”,赢得了群众的信任,贺卡也不再变味了。(原载2015年1月5日《安阳日报》一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