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钱七虎提出,21世纪对人类来说是地下空间的世纪。眼下,我市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进程如何?且看——
地下“黄金”宝库 期盼“芝麻开门”
——我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述评
□ 本报记者 张遂旺 通讯员 申自然
我们脚下的这片热土,是一片还未完全苏醒的大地。
仅仅凭借这一句话,或许让许许多多的人感到迷惑。
那么,就让我们借用中国工程院院士钱七虎的话来解读吧!
“19世纪是桥的世纪,20世纪是高层建筑的世纪,21世纪为了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人类必须大量利用地下空间,21世纪对人类来说是地下空间的世纪。”
这句话虽不足80个字,却折射出城市的发展已步入21世纪。但环顾我市的地下空间利用,前进的脚步仅仅是刚刚踏进21世纪的门槛。
发展要有新思路,没有清晰科学发展思路的城市,没有与时俱进发展的城市,这座城市未来将会付出昂贵的学费,将会给历史留下不可磨灭的遗憾。现在,人们在评价某项建筑时,常常会说:“唉,当初的规划不合理。”“这是前人留下的败笔!”那么,面对未来,我们又该如何来避免后人的责怪呢?
城市建设要着眼当前,考虑长远,地上地下,统一规划。通常,人们只会考虑地上空间规划,而忽视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这不仅造成了空间的浪费,更影响了建筑物的使用功能,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地下空间,这四个字对很多人来说还比较陌生,对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价值,就更缺乏了解了,甚至可能是第一次听说。地下空间,藏在深闺人未识,可谓是一座丰富的“黄金”宝库。
让我们将目光转向日本、法国以及北京、上海、杭州、深圳、武汉等城市,看看他们是如何挖掘地下“黄金”的:纵横交错的地下交通、地下商场、地下车库……
从国外到国内,不少城市早已将地下空间资源利用的大门打开,而我市却刚刚起步。
近日,记者动手采写这篇文章之时,得到一些领导、一些部门包括建筑开发商的信息,他们不经意言谈之间,使记者对地下空间这个新大陆,产生了理性与感性的认知。
虽然我们的城市与外界相比,开发迟了数年、数十年,但知不足而后进,思想的变革,是走向成功的前沿。令人们可喜可贺的是,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我们已经迈出了第一步,将会有第二步、第三步……这也预示着我市在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上拉开了帷幕。
开发利用地下空间迫在眉睫
地上的空间有点“挤”,地下的空间有点“闲”。东区安惠苑称得上是一流的住宅小区,业主马女士开着车在小区里转了好几个圈,才找了一个空隙将自己的奇瑞QQ轿车勉强“挤”了进去,尽管这样,第二天一早她还得早些起来把车开走,不然后面的几辆车都开不出来。此刻时针刚过21时。安惠苑布局合理,绿树成荫,外面来的客人形容是:“走进安惠苑,就像走进公园。”可惜天南海北的客人来此参观,称赞之余无不遗憾地说:“停车位太少了!”“为什么不建大型地下车库?”试想,人们长年生活在周围都是停车场的环境内,品出的是何等滋味!
虽有无数的质疑,但人们心里很清楚:这都是当时对地下空间利用缺乏远见留下的后遗症。专家说,建地下车库可谓不难,难的是小区建成后再去开膛破肚,无疑是动一个“大手术”。若要建,谁来牵头?谁来投资?谁来拍板?居民是否同意?因为建设地下工程将打乱居民的正常生活秩序。这一串问号要想拉直,这一好事要将其办得让居民都说好,还真是一件令人头疼的大事。
安泰苑与安惠苑同病相怜,每当夜幕还未降临,安泰苑内已经停满了车辆,周围的马路边上也被稍稍晚归的业主排起了车的长龙。不少居民晚上都不敢开车出行,生怕回来找不到车位。此类现象在我市不少居民住宅小区屡见不鲜。
居民住宅小区如此,公共场所停车也不容乐观。在北京工作的杜先生回安阳休假,周末晚上开车带着女儿和父母到东区广场欣赏喷泉,在周围转悠了20多分钟后,终于在广场北面一公里外找到了一个车位:“安阳的地下停车场太少了,停个车跑了这么老远。”这时东区广场周边的车位早已被占满,广场陷入了车的海洋。
交通十字路口,南来北往的车辆、人流使道路拥堵不堪,人们苦不堪言。昔日北关广场也是如此,但好在市人防办吸引外来资金投资5亿元兴建了解放大道人防工程和配套的地下通道,平时作为地下商场使用,使地上路面宽了,车流顺畅了,这一中心地带交通大为改善,落实了张笑东市长作出的“纳入北关商业圈和改善交通规划”的批示要求,人们拍手称快,夸赞安阳市人防办开发地下空间立下了第一功。假如这些地下空间不利用,就像黄金埋在地下一般,无法发挥黄金效应。
更令人难忘的是,每当进入雨季,我市不少大街小巷的排水系统因排涝不畅带来水患。而举世闻名的巴黎下水道,平均宽度在3米以上,高度在2米以上,作为“市政工程地下部分”历经一个多世纪的考验,不仅成为城市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还建成博物馆对游客开放。
城市,承载着人们的梦想。人们的梦想在不断延伸,城市也在不断扩展。
随着近年我市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筑用地紧张、生存空间拥挤、交通阻塞、生态失衡、环境恶化等“城市病”不可避免地显现出来。以日益凸显的“停车难”问题为例,城区大多数商业网点、娱乐场所和居民住宅小区未配建停车场或泊位配建不足,车辆挤占主要道路、人行道、休闲广场和小区绿地的现象非常普遍,带来了地面环境恶化、交通堵塞等一系列连锁反应。
现有城市发展的历史表明,走地面与地下相结合的协调建设之路才是城市发展的必然。“双层空间”、“双层城市”、“地铁一族”等新词汇是对地下空间充分开发利用的形象概括。
日本综合利用地下空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其开发利用的现状,体现了城市发展的趋势。日本的基础生活设施、交通商业设施、能源设施、水利设施等都能够以地下共同沟、大型地下街、地下发电厂、地下调节池和人工河道的形式进入地下空间。除此之外,还有地下文化体育设施、地下研究实验设施、地下娱乐设施、地下工厂、地下防灾设施等,地下生态十分丰富。例如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该馆新馆包括地上4层和地下8层,地下8层全部为书库,并设有采光井,光线可以从地面直射最底层,实现了对地下空间的完美运用。
看看国外,我们的大脑不能再封闭下去了!不能再犯重复性的错误了!这是专家、学者,这是业内人士的强烈呼声。
让黄金地带产生黄金效益
寸土寸金,尤其是在黄金地带。可我市不少黄金地带的土地,并未带来黄金效益。
从老城区,到高新区,乃至东区等地方,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还远远不够。地处黄金地段的高楼,由于建筑规划时未考虑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仍在重复昨天的故事。
开发利用地下空间,需要有胆有识,需要有一种拼搏进取的精神。但这种精神是建立在算账的基础之上的,这笔账算清了,水自然就会向低处流,人们就会主动向地下进军。
位于文峰大道中段的安阳市酿造厂旧址,这一区域是衔接传统与现代、沟通老城与新城的黄金地段,也是商业项目龙跃新世纪广场的所在地。“如果不是对地下空间利用充满信心,我们是绝不敢拿下这块地的。我们要向地下进军,让黄金地块真正产生黄金价值。”项目建设方总经理贾佩波的话掷地有声,显示了地下空间对于龙跃新世纪广场项目举足轻重的价值。
在建设用地仅为4.3万平方米的土地面积上,要实现总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并且容积率、绿化率达到规定标准,同时能够满足2429户居民和12万平方米的商业停车需求,龙跃新世纪广场的奥秘何在?就在于对地上、地下空间资源的科学合理利用。
“项目地下整体建设3层,这在安阳市我们是第一家,在地下空间利用方面我们走在了前面,引领了方向。”贾佩波谈起自己项目的“地下整体3层”,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的确,整体地下3层的建设深度,12万平方米地下空间的建设规模,地下面积占总体建设面积近30%的建设比例,2100个停车位的超大型地下停车场……在我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方面,龙跃新世纪广场项目无疑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然而项目设计之初,“地下整体3层”的方案却受到了公司管理层、员工的反对,也受到房地产同行的质疑。贾佩波说:“原因主要是由于地下空间的前期投资太大,地下每平方米的建设成本是地上的两倍还要多,而且施工难度大、工期长。比如我们的项目光是地基修建就多花了1亿元,地下面积总投资接近2亿元。”
“但回报更加诱人。我们最多30年收回成本,其余40年全部为纯收益。”谈起为什么如此执著地对地下空间进行开发,贾佩波给记者算了一笔“明白账”:“首先充足的地下停车位满足了住户、商户和顾客停车的需求,其次2万平方米的地下大型品牌超市吸引了大量人流、客流,再次是黄金地带的2000多个地下停车位通过长期或临时租赁,每年可以带来300万元的收益。还有一点就是把全部公用设施设备转入地下3层,为地上节约了近2000平方米的面积,要知道在寸土寸金的文峰大道沿线,省土地就是省真金白银啊!”
通过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受益的不只龙跃新世纪广场一个项目,“向地下要空间”、“向地下进军”已逐步成为安阳多数开发建设单位的共识,也成为诸多项目开发运作中的制胜“法宝”。
说起地下空间利用,位于黄金地段文峰大道中段的大型商业项目彰德府步行街经理刘军卫感慨万千:“真是多亏市委书记张广智的指导,不然彰德府步行街建成后就远远落后了。”
原来,彰德府步行街项目最初设计为地下1层,地上建筑由于特殊地理位置的限制设计仅为3层。2010年年初,张广智书记到该项目一期工程视察时,了解了项目基本情况后,建议项目加大对地下空间的利用力度,最大限度地挖掘黄金地段的潜力和价值。“张广智书记的话一下子点醒了我们,后来经过多方考察与科学论证,最终将项目二期改为地下整体3层。”刘军卫说,“这一改可以说是变被动为主动了。”地下改为3层之后的彰德府步行街,包括人防工程在内的地下空间总面积接近8万平方米,已超过了项目建筑总面积的50%。
地下空间的充分利用盘活了整个项目的运作。“地下建设3层,扩大了商业容量,使得步行街的商业形态更丰富,地面环境更优化,商业品质更高,为我们的招商工作赢得了极大的主动性。”招商部徐经理信心十足地说,“现在地下负2层的数字影院、青少年运动中心等项目都已经谈得差不多了。原来用于停车的3楼楼顶,现在由于有了地下多层车库,我们正打算建设一个高档酒店。”
算清了地下空间这笔“明白账”的不只是民营开发商,政府投资项目建设地下空间的热情也同样高涨。由市财政投资3.2亿元修建的安阳市会展中心位于东区中轴线上,该项目建设有11000平方米的人防地下室,平时作为地下车库使用,能够完全满足参加会议单位和代表的停车需求。
项目负责人田经理介绍:“200个车位的地下停车库,将实行无偿使用与有偿使用相结合的办法,每年能够给管理机构带来一笔非常可观的收益。”
地下空间开发春潮涌动
地下空间作为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我市的决策者、管理者的高度关注。他们敏锐地洞察到了地下空间的巨大价值,在理念、实践层面将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作为建设秀美安阳、宜居安阳的重要途径。
全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春潮涌动,呈现出迅猛的发展态势。由社会投资5亿元、面积2.5万平方米的解放大道地下人防工程项目被列入《安阳市城市建设三年计划重点项目目录》,创造了人防工程建设中的“安阳速度”,为繁荣北关商业圈,解决就业、增加税收、改善交通作出巨大贡献。用投资方香港人和公司孙启伟先生的话说:“安阳的招商思路在向深处推进。”
殷都区丹枫园大型公共地下人防工程平时作为商业场所使用,填补了城市西区长期以来缺少大型现代化商业项目的空白,为居民提供了一个购物、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全市结合民用建筑项目修建防空地下室的数量也在快速增长,近年审批地下人防工程项目63个,平时多作为仓储、停车场或人防专业队工程使用。全市地下空间建成面积已达150万平方米。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采访中,市人防办主管人防工程建设的副主任王海州说:“我们可喜地看到,在城区地下空间开发建设如火如荼进行的同时,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良好势头也正在向各县(市)区迅速延伸。”
正在建设中的汤阴县向阳路单建式地下人防工程,位于汤阴县商业中心地带,面积6000平方米、投资5000万元,全部利用社会资金,不需要政府财政投资,进一步改善了周边交通环境,繁荣了向阳路商业圈。位于林州市中心地带——党政综合楼前8万平方米的人民广场地下工程也已开始动工,一座宏大的“地下城”不久将呈现在林州市民面前。
探寻地下空间开发的科学之路
一般说来,地下空间的可开发资源等于城市总面积乘以开发深度,再乘上40%的开发系数。2011年,我市建成区面积为120平方公里,按平均开发深度10米、地下两层计算,可供开发的地下空间为4.8亿平方米,而实际开发量仅占可开发量的0.3%。
在我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刚刚起步的同时,国内的大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和利用目前已进入了一个科学合理、全方位建设的适量发展阶段。除了大量的停车场外,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南京等城市还大规模地建设地下交通体系。另一种形式是单独开发大型地下综合体,如大连市总面积12万平方米的“不夜城”,地下商业部分3层,停车部分5层;又如北京市的东方广场,地下开发4层,共30余万平方米。
谈起地下空间利用,市住建局负责同志的关注点离不开市政建设:“南京、佳木斯等城市已经开始在地下建设共同沟或者市政管廊,就是把水、电力、信息和煤气等主要管线统一放入地下空间,避免对道路经常开挖和重复建设。在这方面,我市也应该早规划、早动手。”
一方面是快速粗放的城市化发展带来的地面人流拥堵、交通阻塞、环境污染等各种矛盾,另一方面却是宝贵的地下空间资源长期闲置和浪费。原因何在?
“一是集约、立体发展的理念还没有形成,也就是对地下空间资源的宝贵价值认识还不到位,缺乏主动利用的意识。往往是在地面的建筑建好使用后,才发现车位不够、地面拥堵等问题,可惜已经丧失了建设地下空间的条件,在我市这样的小区比比皆是。”市人防办副主任王海州谈了自己的看法,“二是我市对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缺少统一的科学规划,缺少操作性强的管理办法。三是鼓励和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机制还未真正形成,社会资金的推动力、参与度还不够。”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路在何方?结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地下空间现状,可以在“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思路引导下来进行开发。一是完善协调机制。对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涉及住建、规划、国土、人防、交通、水利、绿化、环保、文物等部门,它需要整个城市的合力促成,需要方方面面的统筹协调。二是完善投资方式。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应坚持经营城市的理念,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既保证防空和防灾需要,又满足民生需要。同时强化激励机制,包括给予城市开发利用地下空间一定的优惠政策和措施。比如,加大对建设公共多层地下停车场、商场的企业的扶持力度。三是加强督察管理。应按照《人防法》、《规划法》、《土地法》的有关规定,加大执法的力度,严肃查处不按规划建设防空地下室、配套车位的违法行为等。
地下空间是一座期待挖掘的“黄金”宝库。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是一次对城市空间资源利用的革新,它考量着一座城市的管理者对空间概念的认知水平、建设理念的先进程度,以及一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应当引发我们更深、更远的思考,引领我们更多、更实的行动。
(原载2011年9月16日《安阳日报》六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