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底流淌出来的诗——读郭震《心路之歌》
(2011-01-25 15:29:42)
从心底流淌出来的诗
——读郭震《心路之歌》
|
|
□ 张遂旺
诗,贵在一个“真”字,记录的都应该是真实的事件和真实的感情。我读郭震先生的诗,品味每首诗,无不是贯穿一个“真”字,都是作者亲身经历的事,表达的都是心底最真实的情感和感受。诗中记述了他从事农村教育、民兵武装、环境保护、人大工作的心路。尤其是其从专职武装干部走上了风雨环保路,这段长路感人至深。上任伊始,他在《拟十六字令·初涉环保三首》中写道:“难,初涉环保苦无船。门外汉,指挥怎靠前?难,寒夜秉灯苦钻研。采众长,问计几番番。难,激浊扬清任在肩。衔使命,敢闯万重关。”透过诗句可以看出,作者深感前程的压力,肩上担子的沉重,但却丝毫不悲观,对前程充满信心壮志,执意要干出一个样子来,也的确干出了一个样子。后来,他在盘点自己走过的人生路时这样评价:“把自己生命最具有价值的一段献给了环境保护这一崇高事业,是我一生的荣幸。”
人生在世,永远也离不开一个“情”字。作者在字里行间表达了乡情、亲情、友情、爱情,不少诗是围绕一个“情”字展开的。他写《思妻》:“重洋万里传佳音,一根热线两颗心。在家千日常相依,朝别夕归倍觉亲……”围绕的是亲情,传递的是透过大洋彼岸对爱人的牵挂和依恋的感情,表达的是妻子的善良、宽容、乐观、坚忍等品质,以及妻子对自己的关爱之情。《红宝石之歌》:“手相执,情相牵,处相濡,命相连……”《教子三首》:“不忘子成龙但愿儿成砖。”这首诗,作者跳出了传统的教育模式,不是望子成龙,而是望子成人,哪怕儿子长大后能为祖国添砖加瓦也成。大儿媳赴武汉攻读医学博士,作者激情顿发,情不自禁地写下了《送峥嵘赴武汉读书二首》:“儿是读书人,清苦愈昂扬。权威本无种,女儿也自强。”《得孙》是作者写给后辈的诗:“虎年天赐一嫡孙,虎头虎脑喜煞人。”寄托了对子孙的无边大爱。我认为,追求真善美是文学爱好者和作家们的共同愿望,作者的诗也是力求通过自身的感受和亲身经历,来展示人间的真善美,震撼和教育自己及他人。笔者深思,真正好的文字,无一不是通过真情和灵动的文字来打动、震撼人的心灵。
有一种感动,不能惊天地,却能撼心灵;有一种感动,不流于眼泪,却渗入骨髓。这部上下两本的诗歌集,汇集了380余首诗,凝聚了作者46年的心血。有人或许会打上诸多的问号:一个出自农家、只上过一年半初中的“土孩子”,一个整天忙得团团转的政府官员,怎么能有如此闲情逸致?答案在书中:用心做好每一件事。或许,在46年前,当郭震先生不经意地写下第一首诗时,可能也从来没有想到有朝一日将这些诗变成印刷体。但他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回首时,却看到了自己的一行行深深的脚印,看到了闪光点,看到了精彩,觉得很有必要把尘封的“老酒”捧给亲朋好友,捧给众多的读者和知音,让人领悟埋藏于生活中的“情”和“美”,展现自己所思、所想、所感悟,学会从生活的深处寻找快乐。
世界著名艺术家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平凡人于平淡的生活中,极少有惊天动地的事件,大多是很平常极容易忽略的日常小事。但透过平凡小事,也可用手中的笔震撼人的心灵。这是一位不是诗人的诗人,给我心头留下清澈的印记。虽然作者的个别诗还显得粗糙,或许不合诗的规矩,但笔者却认为,粗糙更显得真实,更显得作者的真诚。
翻过诗集最后一页掩卷沉思:只要坚持,只要用心,就能成事。愿我们读过此书的人,走好自己的每一步吧!(原载2011年1月21日《安阳日报》六版
|
|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