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钢铁是这样炼成的

(2003-08-06 11:11:05)
分类: 新闻作品
钢铁是这样炼成的

工人日报 2003年08月06日 要闻·综合
 
 □ 张遂旺 周巧红

  1993年白手起家,短短10年的时间,一位农民创建的民营企业——安阳永兴钢铁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永兴),由钢铁行业名不见经传的小卒,成长为拥有资产总额102亿元,累计上缴国家税金202亿元的大型钢铁集团,它壮大的奥秘是什么?它前进的动力来自何方?


做大做强
企业永恒的追求


  走在占地700余亩的厂区内,一个朝气蓬勃的企业像一幅画卷般展现在我们面前。眼前到处是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目光所及之处是一个个刚刚投产或即将投产的项目。这边,25公里长的铁路专用线正在向厂区延伸。不远处,一座450立方米高炉如巨人一样耸立。永兴老总常永芳幽默地说:“可别小瞧这个铁大个,它的规模在全省排行老大。”目前,永兴已发展成为全省最大的民营冶金企业,在安阳市的综合实力仅次于安钢集团、安彩集团、红旗渠集团三大国有企业。


  永兴掌舵人常永芳以宏大的气魄向我们描述着他的又一幅发展蓝图:这几年党和政府扶持民营企业的力度越来越大,永兴的发展步伐也是逐年加快。去年,永兴的固定资产投资有45亿元。从今年开始,在未来的3~5年,永兴将陆续投入46亿元,新建一个占地面积1200亩的现代化钢铁企业。


多方融资
企业发展的助推器


  1993年永兴建厂伊始,1200万元的启动资金着实让永兴的创业者费尽了心思,当时对他们来说犹如天文数字般的资金缺口成了发展道路上的第一个障碍。经过几番深思熟虑之后,常永芳拍板:走股份制经营的路子,吸收民间资金,用别人的钱推动永兴“起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历经无数次失败与磨难后,永兴的第一座120立方米高炉终于拔地而起,第一年就获利300多万元。


  随着永兴的不断飞速前进,如何拓宽融资渠道、加大融资力度成了企业发展的头等大事。2002年,上新项目,搞技改,5亿元之巨的投资又给永兴出了一道难题。面对巨大的资金缺口,他们把目光投向了长期合作伙伴——江苏沙钢集团。如果能和这家全国大型工业企业联袂合作,不仅能解决永兴的资金缺口,还能增强企业驾驭风险的能力。永兴凭着良好的信誉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使沙钢欣然同意与永兴合作,一次注入资金5000万元,成为永兴的股东。


  常永芳以发展的眼光谈起了他的融资体会:“企业要做大做强,融资渠道就必须拓宽。”


重视人才
民营企业前进的原动力


  说起来让人难以置信,这家民营企业里人才济济。博士后1人、博士1人、硕士13人,高级技术人才共有126人。而且这些人才大多是从全国各大钢铁企业跳槽,直奔永兴而来的。


  为了让永兴能在市场巨浪的冲击中永立不败之地,公司在吸引人才方面,可谓煞费苦心。引进人才需要企业领导者有个人魅力,需要企业自身有诱惑力,让他们有施展才华的平台,有一方用武之地。永兴引进人才的初级阶段常永芳戏称为“人才星期天服务制”,亦即外厂技术人员利用休息日来厂进行技术指导。正是在这一来二往的频繁交往中,永兴渐渐吸引住了这些高、精、尖人才。


  智力和技术是企业发展的最佳支撑点,也是企业永葆活力的根本所在。永兴牢牢把握住这一点,几年来先后聘请十多位高级工程师加盟永兴并委以重任,使科学兴企之路越走越宽。


回报社会
企业价值的最大体现


  常永芳曾多次出国,1997年、2000年两次去了欧洲,1998年还去了趟美国。在国外,常永芳除了参观当地的钢铁设备制造厂和钢铁生产企业之外,西方国家花园般的城市、井然有序的交通秩序、高素质的人民、现代化的生活环境让常永芳的心里为之一震:美好的生活等不来,靠不来,只有靠自己辛勤的劳动干出来。把永兴建成一个花园式、无污染、高科技企业念头就在那时油然而生。


  从欧洲回来,常永芳首先从两座120立方米高炉入手。当时这两座高炉每年产生大量煤气,直接排放到空气中,造成了污染和能源浪费。企业投入巨资,建成了自备煤气发电厂,每年发电2500万千瓦时,不仅解决了污染问题,每年还可为企业创造700多万元的利润。如今,发展企业不忘保护环境的思想已在常永芳心中扎下了根,他自豪地向我们介绍:“现在永兴新上的项目全部通过了省环保局的认可。”


  自己富裕以后如何更好地回报社会一直是常永芳考虑的一件大事。多年来,永兴安排了当地近2000名农民就业,人均年收入近万元。据统计,永兴投资公益事业的资金累计超过700万元。


  今年4月,永兴开始涉足纺织行业,参股兴建的永泰纺织有限责任公司预计国庆节即可投产。常永芳对我们说:“其实投资纺织业远没有我现在的老本行赚钱。但为什么我要投资纺织业呢?就是为了优化我们当地的就业结构。你想,钢铁企业用的大部分都是男工,仅有的少数女工从事的也是报酬较低的工种。有了纺织业以后,就可解决农村大批闲置的妇女劳动力。”这就是常永芳,一位农民企业家的情怀。


  经历了10年的风风雨雨之后,常永芳深切地体会到,民营企业的发展是伴随着党的政策逐步深化的。在现阶段,民营企业更需要社会的理解,这个理解不仅仅是党委、政府的理解,而是全社会对民营企业的认可。常永芳说:“只有整个社会认可了民营企业,我们才会发展得更快、更健康,才能为国家作出更多的贡献,才能更好地回报社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