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墙之隔两重景

(2006-05-19 08:46:16)
分类: 新闻作品
一墙之隔两重景
信息类别:安阳日报 发布:rbzw 审核:wyj 发布时间:2005-12-7 点击:[247]

    安阳炭素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安炭公司)和安阳松下炭素有限公司(简称安松公司)都位于我市的韩陵路,两家企业仅一墙之隔。同样的位置,同样的产品,同样的市场,一墙之隔却是两重景,安松公司红红火火,逐步发展壮大,安炭公司却停产整顿,已成明日黄花。两家企业差距为何如此大?又是什么导致了这种差距?记者对此进行了深入探究。
    一墙内外  两家企业两重景
    安炭公司是1956年建厂的老企业,他们生产的国华牌碳精棒曾占全国产量的1/4,在市场上很有竞争力。由于地位显赫,国家碳精棒的多项生产指标都以安炭公司产品为标准。然而在12月初,记者走进这家企业却看到,企业的重要生产设施——倒焰窑已全部停火,企业只有部分工人搞一些半成品加工,勉强维持。
    一墙之隔的安松公司却是另一番景象。在这家1995年建厂的中日合资企业内,生产红红火火,工人忙忙碌碌,与隔壁的安炭公司形成鲜明对比。公司副总经理马大强介绍,他们的产品占国际市场17%的份额,美洲、欧洲、东南亚等地都能看到安松公司的产品。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两家企业如此巨大的反差呢?市轻工业总会会长李孟恩深有感触地说:“这两家企业,成败都在一根烟囱上啊!”
    一墙之隔  两条治污道路
    沥青是炭素行业的重要原材料,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沥青烟含有多种有害物质。因此,对炭素行业的环保治理始终是安阳市委、市政府的重头戏。
    安炭公司总经理董建国说:“污染不治不行了!用肉眼都可以看到我们的烟囱冒着滚滚的黄烟。”因为排污超标,周边居民对企业颇有怨言,市政府曾三次对安炭公司下达了限期治理的通知书。
    从1993年开始,安炭公司就开始寻求治污办法。他们曾借用职工3个月的工资,投资200多万元上了一套治污设备,但因技术原因,效果非常不理想。
    2000年以来,安炭公司又一次勒紧腰带,拿出了130万元与新乡一家环保公司合作,上马了一套环保设备,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一次治理又以失败告终。
    这次投资对安炭公司来说影响巨大。市政府在今年安政[2005]6号文件中规定,安炭公司必须在今年9月底前实现达标排放,逾期则停产治理或关闭。今年年初,省政府一纸环保责任书也明确规定,所有以煤为燃料的倒焰窑生产线在年底以前不能达到稳定达标排放的必须关停。没有资金,没有技术,安炭公司的几番努力都未获成功,污染物排放量依旧严重超标。今年9月30日,安炭公司倒焰窑内的火缓缓熄灭了。
    同为炭素行业的企业,安松公司的治污却和安炭公司大相径庭。在安阳市有关部门的监督指导下,安松公司没有重蹈安炭公司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而是让环保成为了企业的“先行官”。
    1995年,安松公司项目上马之初,安阳市委、市政府就开始关注企业的环保问题。这家企业与日本某大学合作,专门研制出了一套与安松公司项目配套的治污设施。企业投产时,这套价值1300多万元的环保设施也同时开工运行。
    据统计,这套设备运行后,每年能减少排放二氧化硫84吨,沥青烟72吨,烟尘16吨。1998年,安松公司还成立了专门的环保机构,专人专职负责环保工作。这家公司还开展了余热利用、循环水使用等工作,每年可为企业节约用水5万吨,节约用煤804吨,节省开支32万元。1999年,安松公司取得了ISO14000国际环境体系认证,成为国内同行唯一一家取得此项认证的企业。
    记者在安松公司看到,车间内热火朝天,却不见烟囱冒出一丝烟。连隔壁安炭公司的员工都不由地感叹:“人家安松公司的烟囱怎么就像摆设呢?”
    据市环保局有关同志介绍:从环境监测的数据来看,安松公司环保工作搞得不错,主要污染物能够达标排放。
    市环保局副局长陈绳建说:“我们的发展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不管是国有企业还是合资企业,只要环保不达标,我们都一视同仁,该整改的整改,该关停的关停。”
    一道围墙  留下几多思索
    相似的两家企业,却有着完全不同的两种命运。他们带给我们的思索是长久的。
    企业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安炭公司的产品不是没有市场,用公司总经理董建国的话说,国华牌碳精棒在国际上都很有竞争力,如果企业倒了,实属可惜。然而,如果企业继续走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发展老路,面临的只能是国家产业政策的制裁。
    在环境保护工作中,市政府及有关部门,不管你是国有企业还是合资企业,都是一把尺子,一视同仁,一碗水端平。安炭公司的停产,给全市许多企业敲响了一次警钟。
    环境保护绝非可有可无之事,任何地方、任何单位、任何人,都不能忽视环保问题。安炭公司是一家有着近50年历史的老企业,在环保越来越被重视的今天,老企业也不得不动一次大“手术”了。但设备陈旧、负担过重、资金匮乏、技术不配套却成了企业难以逾越的障碍。安松公司在建设之初就严格执行“三同时”原则,环保设施不健全,企业决不开工。一墙之隔的安炭公司已停产整顿,安松公司的效益还是节节攀升。两家企业的命运对其他企业和行业也是一个启示:环保,还是先下手为强。
    环保不仅只是投入,还能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不少企业认为,环保是费力不讨好的事情。这种思想直接导致企业要么想方设法绕过环保这道关,要么把环保设备当成了摆设,只建不用。安松公司的做法表明,环保不仅保护了环境,还节省了能源,节约了资金。
    如何建立有效的机制,妥善解决企业在治理污染问题时遇到的难题,安炭公司对环保不能说不重视。用市环保局负责人的话说,安炭公司治理污染的态度是非常积极的。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资金和技术仍是诸如安炭公司这样的企业难以逾越的一道屏障。小打小闹、有病乱投医不是治本之策。安松公司在治污设备的选择上,一开始就选择了和科研单位联合的路子,企业的环保设备是日本的一家大学根据安松公司具体情况专门研制的,所以治污效果非常明显。
    采访中记者得知,省环保部门经过多方考察论证,提出了企业上“电捕除尘”设施的规定。这对苦于治污无门的企业来说可算是一道福音。但在目前状况下,再让安炭公司这样的企业拿出钱来上环保设备几乎不太可能。据了解,遇到资金屏障的企业也许不只是安炭公司一家。
    经济的发展为我们创造出了丰富的物质财富。然而这种财富如果是以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为代价,那我们就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的行为和走过的历程。通过高消耗追求经济数量增长和“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模式,已不再适应当今和未来发展的要求。市委、市政府痛下决心关停安炭公司的举措, 两家企业一墙之隔两重天的情景应该让所有企业警醒:要在环境保护方面老老实实地落实科学发展观,认认真真地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舍此我们别无选择。(张遂旺  周巧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