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留给我们的《红楼梦》只有前八十回,据说后面大约还有三十回,在他病逝时已写了不少,但尚未整理,且都已散失,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永远也无法弥补的遗憾。《红楼梦》读了多遍,但不知为何,对高鹗续补的后四十回的不少细节一直没有很深的印象。87版电视剧《红楼梦》对后四十回改动较大,后来看多了,真不知哪是原著哪是“编剧”了。
尽管对后四十回的章节比较模糊,但也并没有看出它与前八十回之间明显的沟痕。这次再读,前后细细品之,感觉在语言、人物性格的刻画上,还是有不少差别的,续作的痕迹是比较明显的。曹雪芹借空空道人之眼,“说”那石头上记录的无非是“家庭锁事、闺阁闲情、诗词迷语”,但仅诗词歌赋一项,后四十回便寥若晨星了,且语言也难以和前面相媲美。在人物命运和故事情节的拓展上,有不少地方,循前八十回曹公“立意本旨”,再看高公“归结”,多少有点出人意料。特别是贾家命运在急遽的起起伏伏后仍归于“沐天恩延世泽”,宝玉中了举人、为自己做了一个明证后再遁入空门,便有违原意,也减弱了悲剧美的效果。
我做了一个初略统计,《红楼梦》中提到的有名有姓、或仅有姓、或仅有名的人物多达近四百人,高鹗仍沿续了曹雪芹笔下庞大的人物阵营和错纵复杂的线索极尽铺陈,这是十分不容易的。但在重点人物形象描画时,续作首回就让人感到有点陌生。那迎春嫁于酒色之徒孙绍祖后,饱尝屈辱,度日维艰。宝玉闻之叹息,呆坐不语。王夫人问其缘故,宝玉道:“并不为什么
,只是昨儿听见二姐姐这种光景,我实在替他受不得,虽不敢告诉老太太,却这两夜只是睡不着。我想咱们这样人家的姑娘,那里受得这样的委屈,况且二姐姐是个最懦弱的人,向来不会和人拌嘴,偏偏儿的遇见这样没人心的东西,竟一点儿不知道女人的苦处。”宝玉分析出一番这样有条理且冷静的话语来,观其前面一贯所言所为,令人颇感突兀。尤其是那句“竟一点不知道女人的苦处”由一向散漫无稽的宝二爷之口说出,真的让人忍俊不禁。还是这一回,一向严谨寡言的贾政却出“严辞”,作起长篇大论,教导宝玉要学好八股文,并亲自将宝玉送到贾代儒面前,讫请严加管教。以贾政的身份,竟舍去矜敖,屈躬亲驾,请安作揖,不吝烦言碎语,只为宝玉再入家塾学有成就,真与前八十回的贾老爷形成鲜明反差。而薛宝钗则更是如此,她原本是温婉娴雅、沉着谨慎、冰雪聪明的,甚至有“好风凭借力,送我入青云”的豪迈一面,但在后四十回,似乎更多地成了温良恭谦让的家庭主妇,在贾家的沉沦和宝玉的傻笑中默默地流淌着哀怨的眼泪。另一位主要人物凤姐的形象,除了其“巧”施掉包计外,也逐渐势弱了,没有给人留下更深的印象,只到从读者的眼中草草的淡出。这些可能都是情节发展的需要,但这些人物的处理给人的感觉多少还是有点草率。
续作中最成功的人物应该还是篇幅不多的林黛玉。特别是写黛玉从傻大姐口中得知宝玉将娶宝钗后的情绪变化,焚稿和魂归离恨天时的怨恨与痛苦以及大观园中悲凉的气氛,读罢都无不令人触动。
高鹗在续补时,很可能搜集到了不少散失在民间的曹雪芹的原稿,因为纵观全书,高鹗大体上没有违背曹雪芹的原意,且表现出了较高的艺术水准,使这部伟大的作品力排众续,得以完美地展现在世人面前。